“草原云谷”拥抱世界 乌兰察布绿富同兴

08.06.2021  10:40

  社区志愿服务示范户。

  改造后的连馨苑小区。

  养殖户抱着羊羔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群众在乌兰察布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

  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村民查看马铃薯长势。

  薯条加工流水线。

  苏木山餐饮、民宿。

  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枢纽基地。

  “红色公交”。

  航拍镜头下的苏木山。

  查看葡萄长势。

  航拍岱海。

  航拍镜头下的霸王河。

  建设中的快手智能云乌兰察布大数据核心区数据中心。

  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

   交出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

  “中国避暑之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中国酸奶之都”“建在玄武岩上的园林城市”“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一个个响亮名片传遍大江南北时,谁能想到乌兰察布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地区,又有谁能体会到它从落后地区的行列出列时付出了多大艰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及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创造了落后地区弯道超车的奇迹,交出了一份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

  “这里有人照顾我,这就是我的幸福!”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村幸福院居住的崔佩珍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农村牧区养老互助幸福院是乌兰察布市探索的“互助养老”模式,也是老人们的“幸福之家”。该模式2014年被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评为“中国十大创新社会福利政策”。

  花村幸福院利用一所闲置小学改建而成,采取“统一建设、产权归公”“统一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的“三统一”模式运行。每个幸福院还配建文化活动室、卫生室、集中洗衣间、活动广场,方便老人生活。花村幸福院院长张德礼介绍说,住幸福院后,老人们出行、就医、购物方便了,生活也不孤单了。

  从2012年开始,乌兰察布市将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同危旧房改造、调整农村产业布局、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撤并后闲置的学校、乡镇办公场所等现有设施,集中建设生活、医疗、文化设施齐全的幸福院,让农村60周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中心村的幸福院居住。

  如今,乌兰察布市已建成农村牧区幸福院476处、入住44148户,解决了农村牧区孤寡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因伤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人和60岁以上贫困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与民生福祉相连,与城市发展相系。乌兰察布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谋划,扎实推进。2020年,对241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

  脏、乱、差是过去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新华街街道通州社区连馨苑小区给人们的印象。如今,这里路宽了、管网通了、环境美了、生活更方便了、人情味更足了。已经在此住了近30年的姜秀英见证了连馨苑小区的变与不变,她说:“以前是烂房子、泥巴路,楼道里好多天没人打扫。现在,环境好了,设施好了,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习惯还像以前一样。

  在推进这项“民生工程”中,乌兰察布市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期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老旧小区实现“内外兼修”的美丽蜕变,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养老、住房、医疗……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乌兰察布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市级统筹,所有旗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标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各旗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嘎查村文化室、健身路径实现全覆盖。便民利企服务提速增效,企业开办时间和不动产登记时间分别压缩到3个和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90个工作日。

  “您好,这里是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我想约一下企业代办帮办业务。”乌兰察布市在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开通的帮您办专席,一经上线便受到企业和群众的欢迎。

  乌兰察布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主要受理企业和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需要咨询的求助、意见建议、举报投诉等相关问题,已实现市域全覆盖。该热线成为群众向政府反映问题、求助咨询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改善民生、补齐短板,聚焦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下大力气满足群众需求,乌兰察布步履坚定,努力让各族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从空中鸟瞰乌兰察布,从东向西,连绵的绿色山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成片的种植大棚……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曾几何时,乌兰察布的穷是出了名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经过6年的脱贫攻坚,到2020年,乌兰察布市10个贫困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乌兰察布大地处处涌动着奔小康的感人场景。

  每年的7月中旬至9月下旬,来自山东、河北的运输车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的蔬菜交易市场中络绎不绝。如今的南村蔬菜名声在外,很多商家从区外远道而来采购南村的新鲜蔬菜。

  然而,在十几年前的南村,售价、销量却要取决于到村里的收菜车,当时都是大田的传统种植,需要自产自销,不但亩产低下,售价也低于平均水平。

  2009年,南村建立了蔬菜交易市场,农民卖菜不再受制于一种方式,不但蔬菜价格稳定了下来,而且凭借着土地优势开始向区外销售反季节蔬菜。

  2012年,借助京蒙帮扶和引进的技术员,南村建起98个蔬菜大棚,一个一亩两分地的大棚收益相当于过去十亩大田的产量收益。

  2020年,户均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的村民们打起了旅游的“主意”,在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的基础上发展起了采摘旅游。

  51岁的村民邓英连从2012年开始承包大棚,并在2018年开始从事采摘经营。她说:“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种植,绿色、有机、无污染,从品质、外观到口感,都比市场上的要好上许多。”正在一旁采摘的客人于森连连点头:“这都是纯天然的,你看这西红柿多饱满,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

  察右前旗蔬菜联合协会会长张效玲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旅游民宿采摘,走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的路子,同时要整合土地,实现水肥一体化建设。

  位于蒙、晋、冀三省交界的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78.4%,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坐落在苏木山脚下的店子镇卢家营村凭借苏木山资源开设农家乐,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在卢家营村农家乐内,村民樊二板一身大红色的着装整齐干净,头发利索地盘在脑后,正忙着做开业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前我们种地连自己都无法养活,也没有地方打工。现在不一样了,我平时进农家乐打工,等六月份进山采茶,秋天时能采蘑菇,这都是野生的,挺受人们欢迎。”她感慨地说,“现在守着山就能挣钱了,一年纯收入能有两万元。

  兴和县店子镇党委副书记黄玉印曾是县旅投公司派到店子镇的驻村干部,驻村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乡镇干部。他介绍了镇里的发展规划:“我们将着力打造‘三色’苏木山,红色教育、绿色发展以及金色旅游,带动杂粮杂豆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发展特色种植、石墨矿产、特色养殖业,把乡村特色转化为乡村优势。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围绕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整体定位、把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贫减贫工程”,引进了薯都凯达、德青源、大北农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培育了赛诺羊业、中加种业、阴山优麦等科研能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地方扶贫龙头企业。

  一个大棚种三个月纯收入能达到两万元!这样的事就发生在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这样的收益源于商都县本地企业——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研究马铃薯种子培育,其自主研发的马铃薯种子占全国市场的30%。公司与喇嘛板村专业合作社开展马铃薯原原种合作生产,企业提供马铃薯苗,村民承包大棚进行原原种种植,原原种成熟后企业以每粒原原种2角5分钱回收。一个七分地的大棚内种植7万棵左右马铃薯苗,经过3个月就能收获20万粒左右的马铃薯原原种,种植一个大棚纯收入便可达2万元。

  “产业是兴旺之基、致富之源。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成效就明显、稳定,哪里就能实现乡村振兴。” 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乌兰察布迎头赶上,在产业布局上,围绕马铃薯、燕麦、冷凉蔬菜、肉牛等主导产业,开展种业技术攻关,巩固建设九大特色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扩大高标准设施蔬菜建设规模。

  5月30日,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揭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崭新的一页,迎来了有效衔接、全面推进、阔步发展的新阶段。

   厚植底色绣山河

  初夏时节,乌兰察布大地渐渐进入最美丽的季节。

  位于集宁新旧城区交接处的白泉山公园,绿树成荫、亭台掩映,被誉为“城市绿岛”和“天然氧吧”。站在白泉山公园山顶上远眺,城区大街小巷被绿色包围,令人心旷神怡。目光转向东边,只见霸王河由北向南流过,河两侧草木繁盛,花团锦簇,仿佛置身于一座江南城市。

  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过去的白泉山,土壤贫瘠、沟壑纵横、林草稀少,而河道宽阔的霸王河,也曾几近干涸。

  人居环境的巨变,得益于乌兰察布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乌兰察布横跨“三北”地区,是京津晋冀进入内蒙古的“门户”。坚守生态底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乌兰察布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立市”作为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全力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27%,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达到14个,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治理,退化沙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全国首个草原生态修复公益项目在四子王旗实施完成;2020年草原修复绩效评价位列全区非国家试点盟市第一。

  与此同时,白泉山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霸王河公园入选“国家湿地试点公园”。老虎山、卧龙山和泉玉岭河旧貌换新颜,它们与白泉山、霸王河并称为“三山两河”,如今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生态保护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由集宁往西南方向80余公里,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片蔚蓝湖面,它就是“草原明珠”岱海。岱海是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179 块国家重要湿地之一。受沿湖工农业取水和自然补水变化等因素影响,过去几十年里,岱海湖面呈萎缩态势,特别是2005年后萎缩加快。

  2016年,乌兰察布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启动岱海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四控三处理”等举措,严格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加强畜禽粪污、城乡垃圾、城乡污水处理。2020年起,岱海治理由“一湖治理”升级为流域治理,实施22条入湖河流沿线绿化、水保等工程,拆除河道内的48处养殖场、鱼塘等设施,清理垃圾,以改善水质和水循环。

  “家里的旱厕已经改造成了水厕,生活污水不再排入岱海,而是经下水管道排入污水处理站。家里的6亩地也流转给公司了。”凉城县岱海镇义和村村民白润贤对近年来岱海的改变有着切身体会,“现在岱海的水变清了,周围还种植了‘花海’,来岱海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岱海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建军介绍说,去年以来,岱海萎缩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质、生态系统也开始改善。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从2015年的68%提高到2019年的70%,鸟类种类由2015年的68种增加到2019年的91种。

  2020年5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从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干流取水,输水线路长131.7公里,设计年最大取水量4466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竣工。目前,管线沟、隧洞正在加紧施工。

  科学治理,多管齐下,岱海有望重现万顷碧波。

  生态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兴和县南部,晋、冀、蒙交界处的苏木山,以董鸿儒为代表的两代务林人,通过60余年的艰苦努力,将荒山变林海,林海变资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走进苏木山,便走进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最高峰黄石崖俯瞰苏木山,耳畔松涛阵阵,满目葱茏苍翠。然而,60多年前的苏木山,却是一片荒山秃岭。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当护林员。1960年,苏木山成立国营林场,以董鸿儒为代表的务林人就踏上了绿化荒山之路。为了寻找合适树种,他们走遍了苏木山的每一个角落,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也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直到1964年,他们发现华北落叶松适合在苏木山生长,于是从河北引入树种,在苏木山大面积种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苏木山从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优美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茶叶、蘑菇、养殖、民宿等多种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苏木山从不毛之地变身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昔日狂风肆虐、飞沙走石,今日青山绿水、花草掩映,塞北明珠乌兰察布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脱胎巨变,但乌兰察布人追逐绿色之梦的新征程从未停歇。

  草原深处添新绿,生态新城护北疆。站在新的起点,乌兰察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力争将乌兰察布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发展迅速的首都后花园。

   靓丽“转身”汇聚奋进跫音

  初夏的乌兰察布大地,处处奔涌着活力。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内,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施工现场,管架林立,机器轰鸣。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项目负责人郝睿说,项目建成投运,将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与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延长绿色能源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内蒙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乌兰察布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构建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乌兰察布设置“绿色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开始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亮剑”。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耗能超标企业严格限制。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不适宜继续发展的产业实施限制和禁止。

  ——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丰富、氢能市场广阔、区位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推动风电装备、光伏组件、先进储能、电控系统、零碳装备等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风光氢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延伸能源装备产业链。

  一个个群众点赞的项目,一幕幕拼搏发展的镜头,清晰地记录着乌兰察布对旧动能做“”的革命,向新动能要“”的效应的累累硕果。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推行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已经成为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深刻的变革,激活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从麦苗青翠的乡间田野到机声隆隆的加工车间,从商贾云集的农贸市场到创客云集的电商园区……一幅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精美画卷展现在眼前。

  “坚持绿色兴农兴牧,高质量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马铃薯、燕麦、冷凉蔬菜、肉牛等主导产业,开展种业技术攻关。”“巩固建设九大特色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扩大高标准设施蔬菜建设规模。”乌兰察布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绿色力量”,让人倍感振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乌兰察布发展逻辑愈发明晰,现代农牧业已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固支点。

  清晨,一棵棵新鲜欲滴的生菜、黄瓜等整装待发。几个小时后,280公里之外的北京市民就能在自家的餐桌上享用着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

  “燕麦和牛奶加水果的完美结合,味道超赞!”“营养全面、特别健康……”阴山优麦的“燕麦随身杯”早餐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走红”,让广大消费者吃出美味、健康。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春江介绍,公司已开发出从燕麦粥米、速食品到膳食纤维、保健品等“阴山优麦”系列产品,集燕麦育种、种植与产销于一体。

  草丰水美、空气清新,孕育出优质的“绿色”牛羊,四子王旗杜蒙羊肉因其肉质鲜美、品质上乘获得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质细嫩……”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布和朝鲁对公司拳头产品杜蒙羊的优点如数家珍。作为首批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以生物育种和快繁技术为核心,涵盖活畜交易、屠宰加工等多项业务的生产经营体系,优质种羊及配套技术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

  绿色无公害的农畜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成为乌兰察布农牧业的“金字招牌”。这得益于乌兰察布市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全力推进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归功于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有效举措。通过实施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全市新增绿色、有机产品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实施“乌兰察布莜麦”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回首来路,乌兰察布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起笔不凡,落子精彩,靓丽“转身”汇聚奋进跫音。

  面向未来,乌兰察布市将继续在招商引资上再发力,在项目建设上再攻坚,在营商环境上再提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记者 戴宏 皇甫美鲜 海军 宋爽 袁宝年 王磊 见习记者 郭羽)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
全球连线 | 库布其光伏治沙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库布其沙漠,过去的“死亡之海”。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