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赞】35年的坚守
从拿起教鞭之日起,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达日罕嘎查春蕾希望小学教师吴德胜,在该旗最艰苦的教学点坚守了35年。一万多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已年过半百、鬓染霜白。
上世纪70年代,坐落于群山环绕中的杜尔基苏木乌斯台嘎查,有一所只有3间破土房的乡村小学。校舍夏天漏雨,冬天冻得人伸不出手。艰苦的教学条件、简陋的教学设备以及缺乏保障的工资待遇,让不少人对这一乡村教师岗位望而却步。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吴德胜却毅然选择了这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虽然乡村小学学生不多,但一至五年级课程教案都要单独写、单独备课,每天忙忙碌碌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吴德胜说,起初自己也想过离开,但一想到可爱的孩子们,还是留了下来。
由于吴德胜是民办教师,加上嘎查经济落后,连续几年他都没有报酬,连维持生活都困难。然而,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吴德胜一次次自掏腰包,为特困生垫付学杂费、书费。
“我的两个孩子秀梅和虎宝,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不仅没交过学杂费、书费,吴老师还给买学习用品。要是没有他的帮助,2个孩子早就上不起学了。”乌田中屯艾里的达胡拉感激地说:“这些年,正是因为有了吴老师的资助,村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
“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听着琅琅的书声,谁都会高兴。可是如果孩子们没有教室,就感觉像自己没了家一样……”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校舍洗劫一空,学生们失去了求知的课堂,吴德胜急得嘴角起满了泡。情急之下,吴德胜把自家的两间正房、4间仓房腾出来给孩子们当校舍。4年中,吴德胜家的6间房既是校舍又是宿舍,夫妻俩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直到2002年8月春蕾希望小学竣工落成,学生们才搬进了像模像样的教室。
课堂上,他是老师,因材施教,教学有方;下了课,他是父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从学生吃住到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由他一人承担。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吴德胜挤出休息时间走遍村屯去家访。有时学生病了,他骑上自行车到十几里以外的村诊所给学生取药。
工作之余,吴德胜不间断地“充电”,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基本资料,阅读了大量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书籍,写下两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并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他凭着执著努力,让所在学校的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学区各校点中名列前茅。200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兴安盟优秀教师、科右中旗师德标兵、科右中旗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2015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记者 胡日查 实习记者 高敏娜)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