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力推“第一书记”打通中国扶贫“最亲一公里”
“家里一切都好,房子没啥问题,挺好的……”,32岁的高娃,在21日狂风呼啸的气候,腼腆地对“第一书记”苏和如此作答。
“这么冷的天,您还来”。高娃对苏和的来访有点不好意思,而苏和则笑着说,“周六日我上班的阵地就在牧区”。
苏和的真正身份是锡林浩特市农牧业局党委书记,但从2012年5月,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到当地牧区巴彦温都尔嘎查兼任“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并不是虚职,做的是‘精准扶贫’的事”。苏和对记者解释,高娃等牧户之前改造过的房子,作为“第一书记”他不仅要协调政府相关资金,负责落实工程队的进驻,还要充当“监工”角色。
“今天来就是看看房子有毛病没”。苏和说,5年来,他已将这里的牧民当作亲人,彼此都留有电话,有时半夜都会接到牧民的咨询。
苏和的工作并不限于此,“为牧民解决水井、棚圈,还购买拖拉机,以便在冬天大雪天运送草料”,当地嘎查党支部书记特木尔幽默地说,“第一书记”到嘎查后,以前不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书记”干得是实事,扶贫“最后一公里”已改成“最亲一公里”。
在锡林浩特市,“第一书记”苏和并非唯一,从2012年至今,当地组织部们已选派有80名政府正职、副职干部加入“第一书记”大军。
刚呼雅嘎是锡林浩特市卫计局纪检书记,与苏和一样,他也是最早一批“第一书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除帮扶牧民建房、建棚圈外,他主要利用“单位优势”为患病牧民联系医院。
“牧民帕斯琴巴特尔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我们为他联系了专家,并减免医疗费用,真正解决牧民因病致贫问题”。刚呼雅嘎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没什么。
锡林浩特市组织部22日消息显示,该市实施“第一书记”以来,累计为牧民建棚圈、储草棚20000余平米,打井70余眼,通电近200户,新建住房100余处。
锡林浩特市为何推“第一书记”?22日锡林浩特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博峰透露,2012年他在一份内部资料看到在四川某个县推行“第一书记”觉得很受启发,于是当年就选派5名组织部干部到当地社区试水“第一书记”。
“想不到效果不错,于是在2013年全市推开,到2014年实现社区、国有农牧场、全市22个嘎查‘第一书记’全覆盖”。李博峰称,这些“第一书记”深入基层,帮助牧民解决不少实际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
不过,真正让李博峰想不到的是。2014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赴当地巴彦德力嘎尔调研时指出:“选派基层第一书记不是《党章》规定的,锡林浩特市的创新做法值得探索推广”。
记者了解到,此后锡林浩特市力推的“第一书记”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别得到内蒙古党委组织部、中组部等单位的“肯定”。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第一书记主要职责为“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李博峰介绍说,锡林浩特市力推的“第一书记”,已在全国开始推广,而内蒙古全区已经全面推广,并与精准扶贫“亲密结合”。(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