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节:沃野千里 百花齐放
◎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草原文化节:沃野千里 百花齐放
话剧《尹湛纳希》在第12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首演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院秀琴
鲁迅文学奖作家、荷花奖舞者、梅花奖得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年来,一个个令人炫目的内蒙古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从草原文化节的平台走向全国。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既要出精品又要出人才,既要出大作又要出大家。
12年的历程,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我区文艺人才发现培养、锤炼成才的重要推手。夯实基础人才队伍、培育紧缺人才队伍、推出拔尖人才队伍,草原文化节既是检验全区艺术成就的最高舞台,也是文艺工作者展示成果的最大平台;既是练兵场,群贤毕至,又是检阅台,优中选优。
夯实基础
“草原文化节是推出精品的平台,我们的作品能参与这样大型节庆活动的演出,演员们都很受鼓舞。”鄂伦春乌兰牧骑团长何振华说。在2012年第9届草原文化节上,民族歌舞剧《勇敢的鄂伦春》再现了鄂伦春民族原始狩猎的生活场景,这部来自基层乌兰牧骑的剧作,赢得满堂喝彩。
二人台轻喜剧《西口好人》、拉场戏《爷们娘们和村官》、歌舞剧《敖鲁古雅》等一批基层乌兰牧骑创作的作品,和《勇敢的鄂伦春》一样,经过草原文化节的传播,成为活跃在区内外舞台上的佳作。
区直院团、盟市院团、旗县乌兰牧骑,国有院团、民营艺术团……参演主体涵盖了全区各级各类不同体制的文艺院团,特别是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基础文艺人才得到锻炼和提升,草原文化节的园地沃野千里,百花齐放。
政策引领,厚植土壤。一系列深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为草原文化节繁荣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草原文化节也成为落实自治区文化事业、产业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展示自治区文化发展成果的广阔平台。
将乌兰牧骑转变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民族曲艺团、京剧团、杂技团5个院团,由差额改为全额拨款;内蒙古演出服务中心改为内蒙古乌兰恰特管理中心,并由自收自支转为差额拨款。这些改革措施,解决和改善了长期以来困扰艺术单位发展的问题,使文艺院团放开手脚,激发创作活力,为草原文化节出精品出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集人才的聚宝盆。在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引导下,优秀剧目申报和入选数目不断攀升,仅第12届草原文化节,申报剧目就达33部,为历年草原文化节之最,折射出我区文艺人才向草原文化节靠拢的聚集效应。
从2004年举办首届草原文化节以来,我区文化事业、产业得到有力推动,草原文化节营造出百花齐放的氛围,孕育了一大批创意策划、宏观管理、组织实施的文艺人才。
展演作品中很多都是有意识推出的本土新人新作。例如《月照金河套》《明安图》等,都是由我区本土编剧创作完成的,培养了民族的、本土的编创人才,提升了艺术原创能力。
从2008年开始,我区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开办文学艺术研究班、编剧班、翻译班,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合作,委培紧缺民族文艺人才,一大批表演、编剧、灯光舞美制作新人学成归来,夯实了基础文艺人才队伍。
培育骨干
第13届草原文化节进入倒计时,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话剧导演、先后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宋国锋,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复排话剧《热土》,为第13届草原文化节上的展演做准备。
宋国锋是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退休后回到家乡赤峰,成了赤峰话剧的“拓荒者”。2012年,宋国锋受邀参与了由赤峰市喀喇沁旗委、旗政府和赤峰市文化局联合打造的纪实话剧《小村总理》的创作,担任这部剧作的艺术总监和总导演,一举夺得2012年全区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9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的剧目、编剧、表演3项大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首席传承人武利平也在草原文化节的平台上声名远播。自2012年第9届草原文化节设二人台专场晚会以来,历届草原文化节,武利平几乎从未缺席,先后创作了《魂牵梦绕二人台》《北梁》《海红酸海红甜》等精彩作品。
12年来,像宋国锋、武利平这样活跃在草原文化节上的全国、全区知名艺术家还有很多,他们的影响力和艺术表现力成为这个平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引领和带动了一批文艺人才迅速成长。
尊贤重才,凝聚人心——从第6届草原文化节开始,政府每年安排草原文化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奖励资金100万元,其他参演剧目分别奖励30万元到50万元,入选小戏小品专场演出的每部作品奖励1万元。对在国内国际获奖的作品,自治区又给予重奖。与此同时,我区还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投入扶持办法》《进一步改进“五个一工程”奖评审的实施意见》等。
“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奖”“萨日纳奖”“杰出贡献奖”“突出贡献奖”……一个个奖项托举出各类文艺精英,一大批紧跟时代步伐、艺术水平精湛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绽放在草原文化节的舞台。
老一辈文艺家热力不减,新一批中坚力量创作激情勃发——12年来,全区文艺领域形成了人才辈出、佳作不断的繁荣胜景。
精英荟萃
12年的探索和积淀,让草原文化节的舞台群星闪耀。通过草原文化节舞台的检验,我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草原歌曲、影视作品和民族歌舞,一大批草原文艺领军人才,开始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向国内外展示草原艺术的无穷魅力。民族舞蹈、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艺术不断敲开世界著名歌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的大门。
聚贤育才,万木争春,我区文艺人才队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肖亦农获得第6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成为我区获得鲁迅文学奖第一人;电影《诺日吉玛》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主演巴德玛荣获最佳女主角奖;娜仁花在第14届华表奖上获得优秀女演员奖,又在第28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晋剧演员渠建红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曲家斯琴朝克图入选2011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PTS乐队获得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金奖,填补了我区在这一艺术门类上的空白;赵林平、麦丽丝荣获第3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何燕敏荣获第4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在历届草原文化节上展演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二人台《花落花开》、话剧《拓拔鲜卑》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草原记忆》《拓跋鲜卑》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小村总理》《拓跋鲜卑》先后获得话剧最高奖——金狮奖;2008年至今,我区在全国各类舞蹈奖项评选活动中获得140余个奖项,其中,在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近30个专业类奖项,充分展现了我区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实力……
舞剧《诺恩吉雅》《草原记忆》先后赴广东、上海、黑龙江等地演出;《草原记忆》和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无伴奏合唱团在保利院线全国巡演36场,刷新了我区优秀剧目全国巡演记录;民族舞剧《草原记忆》、民族音乐剧《阿拉善传奇》在全国进行巡演,掀起了阵阵民族文艺热潮……近年来,我区共有50多个团组、230多人次到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草原文化“走出去”已是轻车熟路。
海纳百川,精英荟萃。草原文化节12年的实践,构筑了文艺人才强磁场,积蓄了文艺创作原动力,聚集了一支璀璨夺目的文艺骨干队伍。他们用精彩的作品诠释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使草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