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系列报道之锡林郭勒】“草原气象110”打造防灾减灾“直通车”
“气象部门通过‘草原气象110’信息平台发布的信息真是太及时了,我能趁着好天气将200亩青饲料收割入窖。”正蓝旗那日图苏木赛罕淖尔嘎查牧民朝格巴雅尔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述着气象信息服务的好处。
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地处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由于草原地域辽阔、牧民居住较为分散、通信信号不稳定等诸多原因,手机短信、有线电视等常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难以实现全部覆盖。在突发性气象灾害来临时,当地农牧民时常因无法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不能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再加上受限于城乡公共气象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等因素,气象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影响着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当地气象部门紧密结合草原牧区生产和防灾减灾需求,早在2011年11月启动了以“草原气象110”为主题的“草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该系统依托旗政法委草原110报警系统,建立了覆盖167名苏木镇场党政领导、民政助理和嘎查村负责人,127个嘎查村和社区的387部110报警电话、100辆草原110巡逻报警车,100名110报警员及基层联防员、11548名牧民手机用户的全旗农村牧区气象服务网。
在2011年至2012年,全旗各苏木镇场先后建起了20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在2014年7月,安装了太阳辐射资源观测仪,同年12月又在全盟率先建起了首家蒙文气象网站,丰富了具有牧区特色的“草原气象110”预警预报系统、气象信息群发系统和短信平台,使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传递到广大农牧民手中。
在每年春播、剪羊毛等时节,气象部门利用在9个苏木镇场、大型奶站和旗广场建立的15台电子显示屏,播报日常天气预报信息、10天内的天气趋势预报,提醒农牧民抓住有利时机播种、剪毛。“每到接羔、保育、剪毛、配种等牧事时节,防火期以及遇突发性灾害天气时,‘草原气象110’就会把预警信息、注意事项和生产生活建议送到牧户手中。”桑根达来镇负责人说。
随着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正蓝旗现已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草原气象110”解决了边远牧区气象信息传递难的问题,为农村牧区防灾减灾站岗放哨,层层“铁栅栏”把气象灾害挡在了农牧民的家门外。(青格勒图 陈晓林 余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