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一家三口的乌兰牧骑情缘

24.01.2018  12:22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83650

那顺吉日嘎拉一家在唱鄂尔多斯民歌。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3日电(石毅)“一家四口除了小女儿还在读小学外,其余三口都是乌兰牧骑的队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深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乌兰牧骑之家”。

    隆冬时节,失去油绿的鄂托克草原在灰黄的孤寂中愈显苍茫壮美。一声声清脆的笛音从鄂托克旗府所在地乌兰镇的“大胡子笛子那顺”家破窗而出……顺着清脆的笛声,记者走进了这个当地农牧民口中的“乌兰牧骑之家”。

    习惯了下巴留有一撮山羊胡子的男主人那顺吉日嘎拉,因为从小喜欢吹笛子,而被当地的农牧民称之为“大胡子笛子那顺”。三十五个寒暑春秋,他的笛子声伴着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脚步温暖了草原上无数农牧民的心。

    1963年,那顺吉日嘎拉出生在鄂托克草原上的一户牧民家庭,在记忆中,家里的墙上挂着四胡、三弦等各种乐器,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学唱鄂尔多斯民歌和演奏笛子、三弦、扬琴等民间乐器。在这些乐器中,他最钟情的是笛子,小小年纪就能吹奏好多曲子,不到二十岁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乐演奏者。

    图为那顺吉日嘎拉一家在唱鄂尔多斯民歌。(新华网 石毅 摄)

    1983年,二十岁的那顺吉日嘎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当上竹笛演奏员,成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一员。

    刚到队里的第二天,他便坐上大卡车下乡演出。“那时的交通不方便,路不好走,我们二十多个队员把行李一卷就走人,大卡车在沙土路上走走停停,遇到爬坡或者沙坑大家都下来推车。到了嘎查的时候虽然已经疲倦,但是看到老老少少的牧民们围拢过来期待的眼神,我们也很兴奋,打起精神开始演出。

    说起往事,那顺吉日嘎拉的话匣子打开了。“那时候下乡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各个嘎查村挨个转。有一次,听说一位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很想来看演出,我和4名队员赶到老人家里,轮流背着老人走了四五公里来到演出地点,看完演出后又把他送回去,老人激动得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去嘎查村演出的路上,遇到牧民们在草地上抓羊绒、给羊饮水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给他们演一场;遇到牧民家里有老人和病号不能来现场看演出,我们派几个队员去家里演出,演出结束了再帮忙干活”。那顺吉日嘎拉回忆说:“演出都没有舞台,立两根木头拉个幕布就行,草原就是我们的大舞台”。

    棉花团子加柴油点着以后就是灯光,高音喇叭做音箱效果也不差。对于那些曾经的艰辛,那顺吉日嘎拉说,虽然艰苦但同时也快乐着。他觉得,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艰辛,算不上什么。

    “每当听到我们要来,农牧民都特别期待,那时没有手机,大家就口口相传我们要来演出的消息,等到演出完了,大伙也不散,直到我们把演出道具都收拾妥当才离开”,同在乌兰牧骑工作的妻子额尔登花说,牧民对于乌兰牧骑的感情是最让人感动的。

    额尔登花如今也是鄂尔多斯草原上有名的声乐演员,夫妻二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大女儿娜米尔汗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考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为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还在读小学的小女儿萨楚尔汗在家庭的熏陶下同样热爱蒙古族文化艺术,在学校里也是一名小歌手。

    “在我父母身上经历的一些事让我从小就对乌兰牧骑有很深的感情,大学毕业后我就没有想过要留在大城市,再加上我的专业也符合,我就回到了乌兰牧骑”,大女儿娜米尔汗说。

    “两个女儿是我们的小家庭,乌兰牧骑又是我们四口人的大家庭”,那顺吉日嘎拉和妻子额尔登花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

    一家两代三口人,一心扎根基层,把优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农牧民,“让服务群众的精神代代相承,让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清脆的笛声在鄂尔多斯草原深处回荡, 在当地农牧民们的口中,“乌兰牧骑之家”已成为美谈。

乌兰牧骑:每年要为基层群众演出100场次以上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我区要求乌兰文化厅
内蒙古为全区75支乌兰牧骑购置演出大巴车
      乌兰牧骑演出大巴车配发仪式现场。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