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来了文艺轻骑兵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20日电(杨腾格尔) 17日一大早,牧民敖其尔巴图穿好蒙古袍,和嘎查里的众多牧民站在草坡上远望,等待着上海、内蒙古两地的艺术家前来演出。
当日,第15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内蒙古分会场“学习乌兰牧骑精神”艺术家走基层活动在苏尼特右旗举行,来自上海和内蒙古的艺术家深入到桑宝拉格苏木巴彦淖尔嘎查,为牧民们送上一场精彩的演出。
天为幕、地为席。(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一首《赞歌》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随后艺术家们带来了《莫尼山》《乳香飘》《赛马》《红旗飘飘》等精彩的演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群舞《多彩塔牧沁》再现演员们与牧民朝夕相处的生活片段;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在蓝天绿草间席地而坐,与牧民面对面,深情地唱起《往日时光》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将演出推向高潮。
在观看演出中,敖其尔巴图时不时的擦拭着眼泪,谈起感受,朴实的他连说“好!非常好!”
廖昌永与牧民互动。(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廖昌永与蒙古族舞者共同表演节目。(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演出现场。(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演出结束后,廖昌永说,能来到内蒙古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苏尼特右旗,真正做一回“红色文艺轻骑兵”,觉得很幸福,“坐在草地上的一刹那,我感觉我的心都融化了。这才是真正践行‘扎根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站在这里歌唱,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本场演出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内蒙古分会场“学习乌兰牧骑精神”艺术家走基层活动深入苏尼特右旗的重要内容之一。演出前,上海文艺工作者们和苏尼特右旗的新老队员共同参加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忘初心种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主题党课,重温了乌兰牧骑成立、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与精神内涵。16日晚,上海、内蒙古两地艺术家还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广场开展了惠民演出。
演出现场。(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现场观众。(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上地广人稀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1957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由9名演员组成的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他们的节目灵活新颖、贴近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广受草原人民喜爱。此后,内蒙古各地纷纷效仿建立各自的乌兰牧骑,目前全区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