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风光美 草原谱新篇——记内蒙古的环境经济民生之变

06.08.2015  13:23

        天地苍茫,牛羊成群,绿草如茵……这是很多人对内蒙古的第一印象。近年来,围绕着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丽风景线”的目标,生活在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谱写着千里草原的新篇章……

      本月9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内蒙古 鄂尔多斯 市召开。盛会前夕,记者走进这片草原,体会“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新理念带来的新变化。

      环境:在“风沙区”里建成民族和谐区

      时值盛夏,正是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包里奶茶香”的季节。在鄂尔多斯市,阿拉腾毕力格是一名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的牧民。2010年,从小爱看书的他建起了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馆。

      据阿拉腾毕力格介绍,目前图书馆共存书籍3万余册,服务周边的蒙汉族牧民和学生。当记者问到借书需要什么手续时,阿拉腾毕力格豪爽地说:“他们打个招呼就能把书借走,没有人不还的。

      像乌审旗这样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并不是个例。在内蒙古 包头 市总人口12万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少数民族占1.8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著名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就出自这里。

        “过去环境条件很恶劣,大风刮一夜,黄沙就堆得齐墙高,牧民踩着沙丘就能上屋顶”,提起过去的风沙,达茂旗旗委书记伏瑞峰心有余悸。据他介绍,达茂旗从2008年开始试行地区性禁牧,如今环境已有明显改善。据当地禁牧办的数据,2007年,当地草群平均高度仅有11.9厘米,2014年,草群平均高度已提高约一倍。

      在禁牧过程中,当地政府将与牧民加强交流列为第一要务,通过“带着牧民进市场”等促进牧民转型的工作,已基本解决禁牧后牧民的就业安置问题。“新时代下民族团结的主要形式就是交往,达茂旗政府部门的工作就是为民族进步的事业做好服务,”伏瑞峰说。

        经济:民族地区更重“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去年以来,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挑战下,内蒙古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成为经济转型中的亮点地区。

      坐落在呼和浩特的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企。

      “2014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544.36亿元;净利润41.67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1.19%,营收和净利润均位居行业第一,”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为了进一步支持牧业乳业发展,2015年,呼和浩特将对外市引牛实行每头牛补贴3000元的政策,“伊利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润”。

      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效益: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1%,这些主要经济民生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多数省区。

      “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挣得也多了,以前没住过这样的大房子,”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牧民娜仁花说。记者在娜仁花家看到,她两百多平方米的家经过精心装修,比起城市居民的住宅毫不逊色。

      文化:民族运动会将展示独特魅力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内蒙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打布鲁等民族传统运动。

      第十届民族运动会鄂尔多斯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鄂尔多斯市副书记高润喜说,这是民族运动会第一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共设17个竞赛项目和178个表演项目,将以“汇聚民族情·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定位于“草原的聚会,民族的节日,共同的梦想”。

      近年来,以祭敖包、那达慕等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形式为先导,内蒙古当地民族传统文体事业正在走入群众中。如乌审旗独有的“文化独贵龙”基层传播形式,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协调,发展能歌善舞的群众组成了“马文化独贵龙”、“演艺文化独贵龙”等上百支民间文化团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多彩的文艺活动。

      各种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正在丰富自治区特别是牧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告诉记者,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节目取材均提炼自基层牧民的生活,受到广大牧民的普遍喜爱。在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中,将设置千人马头琴表演《万马奔腾》、千人顶碗舞等民族特色节目,让人们体会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变化中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