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服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文化符号

19.12.2017  21:39

  高娃,一家奶食品店老板,蒙古族,她结识的一位汉族顾客,操着一口流利的蒙语,说得比她还标准。

  张彩霞,一位普通的企业员工,汉族,因自小在锡林郭勒盟长大,至今都有早起喝奶茶的习惯。

  蒙古族元素,一个民族服饰品牌,自2013年开办至今,它的顾客群,有60%都是汉族人。

  自治区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落幕不久,从参赛队伍、人数、规模及投入上,都堪称历史之最。

  在内蒙古,蒙、汉作为人口占比最大的两个民族,互相影响着,形成一种文化融合的氛围,这种文化融合又滋生出新的市场机遇。特别在民族服饰方面,近两年尤为明显。

   跟随潮流

  民族服饰的转变

  娜仁花:“服饰是我们行走的文化,它需要生活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

  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经专业评委打分,现代服饰的奖项落到了设计生活化、时尚化的成衣上,这让一些精心准备华冠盛服的参赛者颇有说辞。

  娜仁花,蒙古族元素民族服饰品牌创始人,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她解释,这样的结果,是想引导参赛者多设计一些生活化、时尚化的民族服装,“传统的蒙古族服装服饰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它不需改变。但现代服饰,就应,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出去,服饰是我们行走的文化,它需要生活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近两年,一些重要场合或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穿蒙古袍,或选择带有蒙古族元素的服装,其中不乏很多汉族人。

  电影制片厂西巷,一条民族服饰创业者集聚的巷子。2012年,巴雅尔开办民族服饰店时,同他一样经营民族服饰的店面巷子里就有30多家。2017年,这样的店面增至近60家。顾客群也从单一的蒙古族发展为蒙汉兼容,且汉族人的比例逐年递增。

   发展瓶颈

  形不成的产业链

  康改鲜:“现在做机工的多数是中年人,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短缺,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整体行业缺人。

  ------------------------------

  民族服饰的潜在市场看似清晰,却又像透过玻璃看风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玻璃就是面料市场、是专业人才、是销路。

  娜仁花曾坦言:“别看我是做衣服的,但我真的不会卖衣服,销售是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面临的难题。

  2013年,娜仁花创办了内蒙古蒙元素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短短4年,设计、版型、制作等环节一一打通,她还高价引进了一些专业设备,成为行业里最有前瞻性的企业。但,她依然在为销路发愁,“最近我们正在与专门做零售的第三方企业洽谈,希望能打开销路。

  娜仁花希望内蒙古能有一个专门的服装服饰产业园,邀请内蒙古服装企业和国内的一些一线品牌入驻到园区;常年做服装新品发布会、模特大赛等活动;建立面料辅料基地,让内蒙古的服装企业接触到多元化的面料辅料。

  两年前,自治区民族服饰协会做过统计,在工商部门注册、3人以上规模经营民族服饰的企业,全区有1200多家,从业人数30000人。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等地。就呼和浩特市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影制片厂西巷、公主府街、维多利摩尔城蒙古城等。此外,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大召、小召附近也有零散分布。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许多民族服饰店铺门口都贴着“招机工”字样的单子。“为什么都在招机工?”问询几名老板,对方都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现在做机工的多数是中年人,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短缺,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整体行业缺人。”康改鲜,内蒙古德利源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自治区民族服饰协会副主席,从事民族服饰行业20多年。目前,她的公司有员工30多人,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以线上、线下模式生产、销售各行业民族服饰。她表示,由于技术人员短缺,公司生产有些跟不上。主要原因是一些技术人员在自家两三人搭伙成组,给一些没有生产能力的小厂代加工,导致一些企业用人难,市场价格混乱。

   人才困局

  留不住的大学生

  牧仁:“民族服饰作为内蒙古独特的符号,应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

  --------------------------

  互联网盛行的年代,线上线下结合成为众多商家普遍采取的销售模式。几经打听,记者询问到了内蒙古一家民族服饰线上交易平台,sodon网。网站以大学生为主体,涵盖蒙古族民俗文化、服饰、音乐、图书等诸多内容。

  据网站工作人员娜娜介绍,网站成立后,先后与百家民族服饰品牌达成了合作。微信粉丝达到了40万人。这几年,网站也通过举办大学生音乐比赛、免费登广告的形式,推广自己的知名度。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不光要有技术,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内蒙古高雅汗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牧仁表示,民族服饰发展受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他说,要想把民族服饰做强做大,需专业的人才。各大高校虽逐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由于民族服饰企业规模不大,发展前景堪忧,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牧仁创办的公司位于呼和浩特市大盛魁创业园区,受政府扶持,房租免租3年。“政府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逐年在递增,但民族服饰作为内蒙古独特的符号,应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牧仁说。

   发展方向

  需政府或协会支持

  于光军:“民族服饰需政府、相关协会牵头扶持发展。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族服饰在内蒙古已形成了完整体系。

  于光军认为,与产业化相比较,民族服饰更适合人们独特的个性化要求,不适合规模化生产,因此不需要产业化。因受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局限,也形不成产业化。要想再发展,需政府、相关协会牵头,例如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就是很好的举措;其次,政府可结合适当的节日,例如草原文化节、中蒙博览会等重大节日,将蒙古族的服装服饰作为亮点,将从事这个行业的个体集中到一起,提供免费的场所,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此外,建议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有意识地推广生活化的民族服饰,达成合作,加大对生活化民族服饰的宣传力度。

  自治区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颁奖晚会上,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宜平致辞时表示,自治区将坚定蒙古族服装服饰向多元化、市场化、生活化的方向前进,并打造以蒙古族服装服饰为核心的民族旅游文化创意商业街区。(记者福荣)

[责任编辑 王彤]

内蒙古122家蒙中医院推进综合改革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内蒙古新闻网
内蒙古122家蒙中医院推进综合改革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5日电(记者张丽娜)新华网
内蒙古总工会启动2018年“北疆工匠”选树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日前启动2018年“北疆工匠内蒙古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