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跳出生活华彩传播草原故事

05.12.2014  11:08

  原标题:蒙古舞,跳出生活华彩传播草原故事

  11月22日,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该协会副主席哈斯敖登在会议上对《内蒙古自治区舞蹈家协会章程》的修改作了说明。

  记者注意到,在《章程》总则的第二条,关于协会的指导思想部分修改为“努力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内容,在其他细节的修改上,提及了“深入生活”“艺术修养”“时代特色”等关键词。从修改的内容上来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文化、文艺发展所提出的诸多要求相吻合。

  近年来,我区舞蹈在全国各类比赛和活动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下一步,我区舞蹈将如何更好地发展?艺术家们在思考,相关部门也在调整思路,做出引导。

 

库伦旗乌兰牧骑展示安代舞魅力。肖助 摄

   140多项国家级奖项彰显蒙古舞的个性和魅力

  2009年,在第7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我区选送的群舞《东归英雄》《娜曼祈勒》获表演金奖,群舞《大漠驼影》获编导金奖,独舞《心中的绿洲》《盘羊》获作品铜奖;在舞剧、舞蹈诗决赛中,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获作品银奖和优秀编导奖,主要演员获评委会特别奖。自治区舞蹈家协会获组织奖。

  2011年,在第8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群舞《盅·碗·筷》获作品金奖,独舞《马背上的女人》获编导金奖,《月光下的萨日娜》《醇香》获表演铜奖;在当代舞、现代舞大赛中,当代舞《蒙古妈妈》获作品铜奖。自治区舞蹈家协会获组织奖。

  2013年,第9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中,我区入围8部作品,最终获得了1金、1银、3铜、3个十佳作品的好成绩,是历届这一奖项入围作品最多、获奖奖项最多的一届,自治区舞蹈家协会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

  据统计,从2008年至今,仅“荷花奖”所含的各个奖项,内蒙古就获得了26个。近年来,我区舞蹈还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和“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全国中老年艺术风采展演和全国百姓健康舞系列展演等全国性舞蹈活动中获奖共110余项。

  内蒙古舞蹈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区实施的“文化艺术长廊”建设工程项目“内蒙古精品舞蹈60年”,对我区60年来的舞蹈发展脉络、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回顾,并以“舞悦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的形式在第8届、第11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和北京展览馆剧场展演,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林平说,目前,中国蒙古舞蹈大赛已经举办了3届,已经成为国内的知名文化品牌,正在成为推出新人、推出精品的重要平台,在大赛中获奖的作品,还在国家级各类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内蒙古舞蹈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得到提升。

  蒙古族顶碗舞。记者 刘春 摄

    “一跳成名”的新秀不断涌现

  背后是“舞的故乡”绵延的文化基因据有关资料记载,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对劳动生产、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也是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舞蹈艺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成为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之一。

  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说:“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多年来,我区广大舞蹈工作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探索艺术新路,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使我区的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的民族歌舞每每参加国内各项赛事,均有斩获,为内蒙古“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美誉增添了不少亮色。“我区舞蹈在国内各大赛事中受到欢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根植于草原文化,是独特文化形成和培育了内蒙古舞蹈的独特风格。”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歌舞团副团长呼格吉勒图说。

  草原文化也成为蒙古舞畅行世界的基础。我区在“荷花奖”评选中获奖的部分舞蹈作品,还代表我区出访了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家,均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近年来随着文艺事业的发展,我区先后提出了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发展目标。今年以来,基于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又将打造文化亮丽风景线作为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方向。在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我区舞蹈界涌现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一跳成名”的新秀。

  2014年7月份,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决出前10强,蒙古族80后选手威力斯、李德戈景和奚斯日古楞入围。在大赛现场,威力斯以刚劲、动感的舞姿征服现场明星导师和观众,被评委海青誉为“舞神”;李德戈景则被导师郭富城誉为“舞仙”;奚斯日古楞用“歌声与舞蹈的‘对话’,表现两颗相爱之心的碰撞”,让观者惊叹蒙古舞超强的感染力。说起能够入围前10强的感受,他们都说:“首先要感谢蒙古族舞蹈的魅力。”

  蒙古族群舞。记者 刘春 摄

   发展方向不断推出具有草原文化气派的精品力作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关系当前文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

  近日,中宣部专门组织召开了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视频会议,对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创作、送文化、种文化进行了安排部署。

  指向非常明确:艺术为人民服务。那么,内蒙古的舞蹈艺术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周纯杰提出了3点希望。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什么样的舞蹈、怎么创作、表演给谁看,这是每个舞蹈艺术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周纯杰说,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要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走出小众、走进大众,融入时代、深入生活,把人民群众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把更好更健康的舞蹈作品奉献给人民。要坚持“三贴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生产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弘扬草原文化,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陶冶心灵、振奋精神的作用。

  要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周纯杰说:“广大舞蹈工作者只有紧紧把握创作这个中心任务,不断推出具有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气派的精品力作,将‘蒙古族舞蹈’这张享誉全国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加亮丽,才能让草原文化的品牌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他还提出,广大舞蹈工作者要把中国梦作为创作主题,用舞蹈的语言展现全区各族群众追梦、筑梦、圆梦的感人故事,讲述普通百姓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成功,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伟大事业中。

  谈到艺德,周纯杰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广大舞蹈工作者要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加强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出更多有品位、有内涵、有道德的舞蹈作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涵养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舞蹈艺术家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和创作之本,带头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秉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讲好草原故事,传播好草原声音。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