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授高校毕生就业观急需转变
招聘会现场 实习记者 巴雅苏勒摄影
■ 内蒙古 晨报记者 张昊文 实习生 吴雨洁
11月2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内蒙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 呼和浩特 民族学院承办的“2014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校园招聘会”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体育馆举行,当天共有4000多名毕业生进场,2217人达成初步意向。此次招聘会中,128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571个,60%的单位是针对蒙授生就业。
语言问题成求职“拦路虎”
“自己汉语说得不太流利,这是我在就业和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在招聘会上,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毕业2年的通拉嘎说,他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在临河工作,月薪4000元左右。
“我是蒙古族人,从小到大语言环境比较单一。上大学后,我选择了蒙语授课的专业,汉语一直不是很好。后来,我参加了几次公务员考试,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因为语言问题,结果不太理想。”求职者温都苏说,他现在不打算去中小企业就业,如果有合适的岗位先就业,再考公务员。
和温都苏不同,明年毕业的蒙古族女孩莫日根吉雅,打算毕业后回牧区老家,和弟弟一起搞畜牧养殖,实现创业梦。
“这几年来,家乡建设了不少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提供各种创业服务以及补贴政策,让我少了许多创业方面的后顾之忧。”莫日根吉雅说。
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
对于即将毕业的蒙语授课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在就业方面还有一个好消息。为了进一步帮助这一群体实现就业,按照发展社区服务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思路,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招募城乡低保家庭和蒙语授课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城镇社区、苏木(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他们将从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工作期限为3年。这项政策今年将继续实行,自治区已要求各地区要继续做好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招募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要增加公益性岗位数量,重点解决就业困难和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