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盔天使”在非洲的故事
原标题:“蓝盔天使”在非洲的故事
许建平(中)参与空中巡逻。张亚雄 摄
远离祖国和亲人,在那片遥远的非洲大陆,中国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后勤分队教导员兼一级医院院长许建平及其医疗团队,以无畏和热忱,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各国患者的赞誉,为中国维和军人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在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维和医疗组,他们主要是向驻扎在利比里亚锡诺州格林威尔地区的维和防暴队官兵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救治。
在国内,所有的医疗条件、物质都有保障,而在这次跨国医疗援助中,利比里亚环境恶劣,各项条件有限,不能奢望得到很多的外界帮助。
“我们这支医疗队出去,就只能靠自己。”许建平说。去年8月以来,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地肆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自去年11月在利比里亚的首都蒙罗维亚建立起一所100张床位的利比里亚埃博拉治疗中心,先后收治了大量的疑似病例和6例确诊病例。作为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医疗组,按照联利团要求,中国维和警察在自己的防区也设置了埃博拉防治医院,许建平被安排在了这个关键而又危险的岗位上。他所在的救治医院只有9人,且需要双班,夜班12小时,这对本来就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医疗组队员来说,本身就是挑战。
刚下飞机,一切都没来得及适应,甚至时差还没倒过来,许建平就听到营地医生的指令:“病人高热39摄氏度,血压65/39,循环衰竭,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许建平几乎是扔下行李就开始配液、扎针、抽血、送检……很快,结果出来了:患者不仅身患传染性强的恶性疟疾,而且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医疗救治和护理的风险很大。让许建平没有想到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来这里就诊的病人有很多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护理工作每天都要进行,抽血、输液……一不小心就可能感染病毒。从事医护多年了,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护理这样高风险的病人,医护人员的压力都很大。面对这种情况,许建平每次救护病人,都抢在其他医护人员前面。“虽然高度警惕,但是一接触到病人,就根本没时间考虑他得了什么病,危险不危险的,只想赶快给他解除病痛。”
据了解,由于利比里亚常年内战,导致医疗卫生保障体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埃博拉大规模爆发后,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维和医疗队成为当地仅有的医疗机构。而中国设立的医院除为当地人看病外,还负责收治可能或疑似埃博拉患者。埃博拉疫情的防护等级为最高生物安全等级4级,而“非典”是3级。非典至少已经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但埃博拉的治疗方法还在艰难地研究中。接诊过程中,许建平和他带领的医护人员零距离接触埃博拉患者,采集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有时甚至同时接触多名埃博拉患者,风险可想而知。
许建平告诉记者,虽说出征前9名队员都接受了封闭式训练,但对于大多数医疗队员而言,要从其他科的外行转变为从事高危传染病防治的内行,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空前的。7月5日,他第一次进病房时,从穿衣到进病房花了20分钟,查房每个病人10分钟左右,出病房又是30分钟,退回更衣室时,发现自己的汗衫已完全被汗水湿透。“让大家倍感紧张的是,就在次日,不少人出现了腹泻、发热、持续高热等不适症状,而就在前一晚,大家还为留观患者(后确诊的患者)测过体温。好在这只是一场虚惊。”
来到利比里亚,医疗队员才发现,他们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止埃博拉病毒。整个国家没有发电系统,需要自己发电,用水贵于用油,水土不服,蜥蜴经常在白天与人对视,晚上到宿舍里找食物……漆黑的夜里,听着发电机的轰鸣声,听着小蜥蜴悉悉索索的爬行声,许多人开始失眠,只能靠吃安眠药入睡。日子长了,大家才渐渐地适应。
每次急诊,许建平都与值班护士一起救治护理,尤其是晚上,经常要往返医疗区几个来回,有时甚至彻夜难眠。肠梗阻患者默罕默德在医疗分队住院10余天,许建平和护理组的队友们天天轮流为他灌肠,恶臭的分泌物常常粘到床上,溅到身上,他们没有嫌弃,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的家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儿地对中国医生和护士竖起大拇指。
执行维和任务的8个月里,许建平和他的队友们接诊服务患者1163人次,处置危重急诊患者205人次。
回首240多天的维和历程,许建平倍感珍惜和骄傲:“奖章挂在我胸前,荣誉属于祖国。我自豪,我是一名中国蓝盔!”(记者 赵弘)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