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蜂蜜时隔13年恢复出口欧盟 蜂农心里比蜜甜
“此次蜂蜜出口英国,是13年以来内蒙古蜂蜜首次出口,相关部门要全程介入配合,坚决把好质量关,打造好自治区特色农产品出口‘内蒙古’品牌。”内蒙古检验检疫局局长詹少彤在工作部署上强调。
内蒙古高原地域广阔,蜜源丰富,年生产蜂蜜万余吨,在业内内蒙古素有“空中绿色银行”美誉,十几年前内蒙古蜂蜜就已经成为地区大宗性出口商品。每年蜂蜜出口都为当地企业及蜂农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2002年,欧洲地区因“氯霉素”超标事件,我国出口欧盟蜂蜜被以“抗生素超标”为由遭到“封杀”。欧盟一纸禁令实施,使蜂蜜产能巨大的内蒙古 “空中绿色银行”被迫停业。
两年后,欧盟对我国蜂蜜解禁。但是,欧盟提出,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对于内蒙古检验检疫部门来说欧盟此次解禁,带来的不是机遇,而是挑战。扶持自治区特色农产品出口,面对出口欧盟这道质量“门槛”,内蒙古检验检疫人没有退缩,更没有回避。
年复一年的蜂场走访调研,质量检验监管的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探索,一晃就是13年。蜂场留下了检验监管人员的足迹,蜂农成了检验监管人员朋友,企业监管整改会议记录成了质量保证的见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内蒙古检验检疫局通过在原料监管、生产过程和用药等方面探索创新监管模式,以企业出口实施全程介入为导向,对内蒙古自治区9个养蜂基地、685户蜂农、5.12万群蜜蜂实行原料蜂场备案管理制度,同时,依托“出口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库”实现了蜂蜜从进场、加工、出口全程精确定位,全力打造优质蜂产品原料基地。
“这回检验检疫动真格了!” 当地一家蜂蜜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说。
甜蜜的事业不要让它发了苦。每年企业在收蜜的时候,蜂农们都拍着胸脯说肯定没给蜜蜂喂药,可是拿到检验检疫部门一检验,确有一些蜂蜜氯霉素含量超标,导致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蜂农都很受伤。针对这一问题该局检验监管人员主动靠前作为,在蜂农养殖期间提前介入,对蜂场实施备案管理,在强化宣传的基础上加大药物检测力度,让蜂农放弃侥幸心理。同时全程监管蜂蜜生产过程,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厂,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在合格蜂源入场后,适时对入厂、浓缩、灌装等8个生产环节加强禁限用药监测,把好检验检疫最后一关,使产品质量达到出口国要求。
此外,该局为确保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在风险监测上“有的放矢”,根据风险程度将出口蜂蜜131个检测项目通过合理统筹,分为60个重点项目和71个一般项目检测,为出口蜂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些生产环节要是有一项不合格,蜂农和企业都将被列入黑名单,再想出口,太难。”该局监管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真格动在了此处。
2015年9月,该局向欧盟提交了内蒙古蜂蜜出口申请并获得通过。
10月3日,随着最后一个通关检验完毕,20.3吨蜂蜜产品在英国弗里克斯特顺利通关。13年的坚持不仅是对检验检疫工作的一次考核,更是检验检疫部门帮扶边疆民族地区外贸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内蒙古又一“品牌”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有检验检疫部门为我们把质量关,我们养的蜂蜜能出口外国。从心里感谢他们呀!”此刻,蜂农的心情,比吃了蜜还要甜。
记者从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近期内蒙古还将有19个柜,约385吨蜂蜜输往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