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今生永远的挚爱─── 记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个人奖获得者满都麦

08.01.2016  17:30

著名蒙古族作家满都麦潜心写作

  不管时光如何飞逝,对于背负使命的行进者来说,执著向前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改变。

  满都麦,就是这样一位背负草原文化使命的行进者。

  责任,激发精神;挚爱,滋养精神。怀揣着对草原文化的无比挚爱,背负着弘扬草原文化的厚重责任,年近古稀的蒙语文学季刊《敕勒格尔塔拉》主编满都麦,在40余年的文学创作经历中,用“挚爱叠加责任”作动力,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1972年至今,共发表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800余万字;出版蒙汉文作品集《满都麦中短篇小说选》、《骏马·苍狼·故乡》、《三重祈祷》等12部;主编文史资料专辑《察哈尔蒙古族史话》、《乌兰察布佛教寺庙史》等11部;撰稿并制作播出6集电视专题片《敖包:对话苍天》;小说《瑞兆之源》、《碧野深处》及散文《绿色的呼唤》等七篇作品,先后被选入八省区统一教材《蒙古语言》教科书。

  这些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动人文字,饱含着对草原文化的无限挚爱,在感动无数读者的同时,也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小说《娅玛特老人》、《巅峰顶上有情歌》等作品,获自治区“索龙嘎奖”,《满都麦小说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满都麦儿童文学作品选》及草原文化电视片《敖包:对话苍天》分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优秀作品获奖的同时,满都麦个人也数次获奖。80年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奖;2005年,获自治区“德艺双馨文化工作者”称号;2010年,捧得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突出贡献”金质奖章;2015年12月10日,又获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个人奖殊荣。据悉,由乌兰夫基金会和自治区民委于2008年联合设立的“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旨在通过表彰在学习、使用、研究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方面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来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蒙古语言文字工作,进而为促进民族团结、助推民族进步做出应有贡献。至今,此奖项已成功颁发4次。

  2015岁末,在满都麦充满温馨的家中,记者和这位在文坛享有盛誉的长者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及此次及以往获奖之事,老人满是淡然。老人和记者谈到的,更多的是对草原文化刻骨铭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所以虔诚;因为挚爱,所以担当。这份担当中,呼吁生态文明占有重要分量。

  长谈中记者得知,现已是国家一级作家的满都麦,自步入文坛以来,他的文学创作、文化反思,始终遵循生态文明理念。《敖包:草原生态文明的守护神——游牧文化感悟录》一书,便是反映游牧文明和自然生态的一部力作,其核心宗旨凸显:忠贞不渝的崇尚自然,甚为谨慎的敬畏生灵,始终如一的天人合一。

  老人告诉记者,2004年,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其专门举办了“满都麦作品研讨会”并形成如下共识:“从80年代初,满都麦就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面临危机,他以游牧生态文明为理念,努力唤醒人们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满都麦开启了草原生态文学的先河。”这一共识,让满都麦深感欣慰。

  目前,满都麦的作品因其独特的思想性,被学术界广泛关注。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马明奎以国家课题,将其作品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马晓华以自治区课题,将其作品与俄罗斯生态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姚雅瑞领军的科研组,以国家课题,将其作品与西方诸多生态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直视灵魂的追问。对于一生挚爱草原文化的满都麦来说,今后,这种“追问”还将继续。满都麦告诉记者,2016年,创作依然不会停歇,一部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牧人》将启笔开篇。

  握别令人敬重的满都麦老人,记者不禁在内心由衷祝愿: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位宝刀不老的著名蒙古族作家的笔下,能够流淌出更多蕴含灿烂草原文化的灵动字符,且这些字符能够带着草的芬芳、奶的香甜,在大地八方传播的越来越远,影响越来越深。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