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变味的压岁钱回归祝福本意
寄托着长辈祝福的压岁钱,春节期间如约而至,给孩子们带来欣喜。然而近年来,压岁钱一路看涨,有的还涨得很离谱,单笔压岁钱的标准少说也得一二百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成千上万元。这种“阔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折射出压岁钱的变味走样,与传统内涵背道而驰。
钱越多祝福越多?
家住铁南的6岁男孩晓飞今年过年共收到了8500元的压岁钱。晓飞的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反而备觉压力。“看似孩子收到了这么多的压岁钱,其实我们返回去的都已超万元了。”晓飞的母亲陈琳告诉记者,以前她没有孩子时,过年常给身边亲友家的孩子买礼物,比如衣服、玩具什么的,表达祝福。而现在自从有了孩子,亲友们每逢过年就给孩子压岁钱。“动不动就三五百,甚至有上千的,我再给回个礼物就拿不出手了,也只能再添上几百给返回去。”陈琳说,今年她最纠结的是收到了一份888元的压岁钱,该怎么回?回1000元又不好意思,她一咬牙,包了份2000元的红包,给了对方的小孩。
“其实我最希望的,是收到小礼物,而不是钱。”陈琳说,对于孩子而言,钱没有太多实际的概念,更多的是大人之间的交往。不少人在派送压岁钱时都有或强或弱的展示实力、捍卫面子的虚荣心态,也普遍把压岁钱作为衡量情感亲疏、关系远近的标准,致使压岁钱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物质化,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功利色彩和铜臭味。
压岁钱变味谁的错?
“去年就因为压岁钱,我跟处了十年的朋友闹掰了。”科尔沁区金龙苑小区居民李青至今感到遗憾。去年她给朋友家的小孩买了一套衣服和一辆玩具车,可是送去的时候,朋友坚持给她500元钱,说是给孩子的压岁钱。“你说有这么回的吗?如果她拿的也是衣服、鞋帽、书本什么的小礼物,我会欣然接受,可是这种赤裸裸的交换一样的压岁钱,我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就这样,朋友生气了,一年了也没打过一次电话,两人的交往就此中断了。
李青有一位朋友现居住在美国,据她的朋友介绍,美国华人也给孩子压岁钱,但一般数额很少,一个孩子收到的单笔压岁钱一般在2至20美元(约合12至125元人民币)之间。在绝大多数华人家庭,给孩子压岁钱不会使家长感到压力。
受到朋友的启发,今年过年前李青就向亲友发出约定,今年过年一律不再“交换”压岁钱。她给亲友家的孩子买了各种小礼物,而她认为收到的最好礼物,是孩子姥姥亲手织的毛衣、朋友送的百科丛书。
理性引导做不做?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压岁即为压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朴素、真情、祝福、祈愿,才是压岁钱的传统内涵,传达着长辈对孩子们浓浓的关爱。变味的压岁钱会刺激孩子产生攀比和虚荣心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的压岁钱不但不能压祟,反而会助祟,与压岁钱的传统内涵完全背道而驰。
不少网民呼吁,不妨把压岁钱变成“压岁书”“压岁言”,或是给孩子写一封信,送一本书,选择一些合适的小礼物,不仅祝福心意没有改变,而且更有价值。
对压岁钱的态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越烧越旺的压岁钱“虚火”,家长们应该警醒,并积极行动起来,让压岁钱回归理性,回归本源,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给孩子的成长传递正能量。(记者周静)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