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斤卖书及其他
笔者有个习惯,每遇书店、书铺、书摊总要趋前看看,希望遇到一两本可看之书,买来满足“卧游”之嗜好。近日,在所住小区看到一个临时书摊,还未走近,便听卖书的小伙子喊:“所有书都论斤卖,每斤15元。”
过去废旧报刊才论斤卖,现在书也论斤卖吗?正疑惑间,小伙子好像看透了笔者的心思,大声推销:“有好书,不信您看看。”在他的诱导下,笔者终于走近书摊,仔细浏览起来。其实,许多书并不能算废书,也不能算旧书。簇新且成套的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四书、五经、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有,且多是精装本。好好的书为什么会被论斤卖呢?笔者边翻边想,似有所悟:一是这些年出版社迎合一些人追求时尚的心理,没有考虑阅读的方便和实用,往往过多地考虑了某些人以书充门面的需要,所以多数书设计装帧漂亮,多为精装大开本,成套成套地摆在书橱里,自然比一般的书籍打眼;二是不少书的内容重复,像《中外优秀散文选》《优秀杂文选》等,作者和内容大体相似,你编印一本,我编印一套,编选者以为读者都会买,实际上读者没有必要每种都买;再者,有些古典本加了不少编选者摘抄来的注释之类的文字,搭便车贩卖一些自己的所谓“注解”,不仅使人费神,也使原本薄薄的一册书变成了老厚老厚的大部头,以显示编写者的博学。笔者在书摊中看到一套精装的《道德经》,就有砖头一样的四大本。老子原本只有5000言、字字珠玑的《道德经》,现在加上注释,再加译文、解读等,就有近300多万字,大约编辑出版者更多考虑的是报酬,而非读者所需。试想,这样的书,有多少读者能正襟危坐地去阅读和研究呢?至少如笔者这样“随便翻翻”者是不会欢迎的,因为没有人会躺在床上捧一本砖头样的书去读。那样,就会使“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变成第一难事。
由此,笔者便想到了一些本来难以论斤论两卖的东西,比如空气。我们知道医院是将氧气供一些需要的患者呼吸的,但其他地方很少看到或听到卖空气的。然而,笔者在最近的媒体上就看到,有的地方把当地的空气加工成罐装卖给消费者,据说还分青草味或者其他什么味的,价格不菲,据说销路还不错,这可真算是创新。近些年,由于环境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大城市连见蓝天都难,何况是新鲜空气?所以,有些商家便想出了加工卖空气的“生财妙招”,消费者虽然是不缺的,但空气能否像饮料一样畅销下去,笔者无法预测其结果,只能拭目以待,但愿比前边说的论斤卖书好一些。(马晓途)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