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瘠荒地增绿 为贫困农牧民添金
为贫瘠荒地增绿 为贫困农牧民添金
——科右中旗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发展综述
在晚秋时节,驱车驶过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塔拉嘎查不远,就看到前方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紫花苜蓿草地,仿佛是沙漠上的绿洲。这些连片生长在荒芜之地的紫花苜蓿,让已经进入深秋的科右中旗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科右中旗畜牧业快速发展、牲畜总量持续增加、饲养方式不断改进,肉羊规模化养殖异军突起,使当地的草场严重“超载”。同时,牧民们的收入也随着国家禁牧政策和草场的不断沙化在“缩水”。如今,这一片片泛着绿意的紫花苜蓿草地,不仅给科右中旗告别“靠天畜养”带来了曙光,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人工种植紫花苜蓿产业,正蓄势演绎一场为科右中旗贫瘠土地“增绿”、为贫困老百姓“添金”的蝶变。
作为全区33个牧业旗之一,科右中旗是全区重要的肉羊、肉牛养殖基地。畜牧业既是科右中旗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科右中旗共有可利用草原1300万亩,年产牧草10.3亿公斤。现有耕地27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5亿公斤,按照50%的转化利用率计算,可产7.5亿公斤。根据“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到2017年,该旗优质牲畜饲养总量稳定在400万个羊单位以上,年需牧草总量为36.5亿公斤,缺口达到18.7亿公斤。以1个羊单位0.2亩节水饲草地的建设标准,共需要建设饲草地80万亩,年增饲草料20亿公斤,才能够达到草畜平衡。
在这样的供需条件下,如何才能破解保护生态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禁牧的同时保证牧民收入的增长?摆在科右中旗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事关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政治问题。
为破解草畜平衡难题,科右中旗农牧业局积极争取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集中政策和项目资金,从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聘请技术人员,在高力板镇两处沙化地块集中打井、配套自走式喷灌、购置打捆机、打草机等机械、输电线路、建设储草棚,全力建设高质量、高品质饲草料基地。在发展模式上,他们改变了以往农户小规模种植的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由企业承担实施,与农牧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并与农牧民签订效益分红协议,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在科右中旗高力板镇呼和道卜嘎查马林格尔村的荒地中,一片区绿油油的紫花苜蓿和周边的黄沙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安胡格吉勒图成立的科右中旗绿蒙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片绿洲里。过去一直从事农机销售的他,今年租赁农户的5000亩沙地种植紫花苜蓿。
“当初听说我要租地种紫花苜蓿时,亲朋好友都极力反时,尤其是我的媳妇其木格,她非常担忧地说,你头上的头发都没长出来,咋让荒地长出草,更何况搭进去家里所有的积蓄,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安胡格吉勒图难为情地摸着光头告诉笔者,虽然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他种植紫花苜蓿,但在他多次到紫花苜蓿种植成功并呈产业化发展态势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考察完后,使他信心倍增:“我们这里跟阿鲁科尔沁旗基本在同一个纬度,土质也与那里极为相似,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完全具备紫花苜蓿生长的条件。”
为了全面掌握这个产业发展状况,安胡格吉勒图还加入了阿鲁科尔沁旗的草业协会。“现在我们旗里种草的也有四五家了,打算将旗里搞农机和畜牧养殖户都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协会,整合资源,让播种、收割、捆草、储存的成本降低,让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种植紫花苜蓿产业中来。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对紫花苜蓿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制作成易储存、运输的颗粒饲料,做大紫花苜蓿人工饲草地建设产业。
与安胡格吉勒图采取的由企业带头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业不同,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塔拉嘎查吉力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先锋,采取和嘎查里10户人家联合种植的模式,种植了3000亩的紫花苜蓿,不仅种植成功,也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指着满地绿油油的紫花苜蓿,吴先锋乐呵呵地说:“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茬草了。前3次收割每亩都能收个600、700斤干草。现在正是卖草的旺季,每天都有来自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的电话,今年紫花苜蓿行情特别好,不愁卖。”
“紫花苜蓿草的营养价值很高,一斤能顶三斤玉米,尤其适合生产期、接羔期的牛羊,能催奶,长得壮,成活率高。”吴先锋说,紫花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同时适口性好,牛羊都很爱吃,喂起来也方便,青饲、青贮或晒制干草都可以。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吴先锋信心十足:“种植紫花苜蓿虽然头一、二年收益一般,但第三年、第四年产量会持续增加,而且管理简单、节省人工,经济效益也会节节攀升,我们将在多吸纳合作社员的同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入冬前成捆的紫花苜蓿为牲畜过冬提供保障。
“这种植物长得快,而且一年播种,八年收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不仅可以喂养自己的牛羊,多余的牧草还可以出售卖钱,每年光种草一项就差不多能有几万元的收入。”站在堆满了干草的储草棚边,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塔拉嘎查吉力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吉力特告诉我们:“前些年沙化严重,水草不好,养不起太多牛羊,现在,家里不光养了100多只牛马、羊也由去年的300只发展到如今的400多只了,而且这草喂起来特别省力,牲口都很爱吃!”
吉力特还介绍说,现在他们合作社在播种、田间管理、节水浇灌、收割紫花苜蓿的全部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加工。每年可以收割3次,亩产达到800公斤左右,每公斤可以卖到1块9到2块钱。等到第三年、第四年进入盛产期,亩产量会更高,而且国家还为种植户每亩补贴6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明年6月份,我们嘎查的村民们也准备成立合作社,开始种植紫花苜蓿草。”高力板镇呼和道卜嘎查的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韩永泉说,绿蒙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在他们嘎查的荒地上种草成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嘎查还有7、8万亩这样的沙化地,这些地过去没有经济效益,现在很多村民现在都找我,想要联合大家伙一块儿合资来种紫花苜蓿,我们都觉得这个项目发展前景好。”
韩永泉说,嘎查里养牛羊的户特别多,草业的入住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成功,不仅给嘎查百姓解决了养殖饲料问题,还让老百姓们买草便宜了,而且嘎查里的人平时还可以去公司打工,最多的时候企业差不多能雇佣60人,这也成了村民们的一个增收渠道。
“以前我们想挣钱,就得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但自从嘎查里开始种植紫花苜蓿,需要劳力,我们也就不用外出打工了。”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塔拉嘎查吉力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齐宝林,不仅带着家里的300亩荒地加入了合作社种植紫花苜蓿,自己也在合作社里打工,让家里多了一份每月3000元的收入。
除了经济效益,人工草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同样令人瞩目。“最让我高兴的是,环境比以前好了。”蒙古族的齐宝林腼腆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笑着说,“这片地原来就是一片荒地,什么也不长,每到刮大风的天气,在外面根本看不清东西,我们以前养牛羊都是自然放牧,不仅对草牧场的破坏大,也限制了我们的养殖数量,没什么效益,现在有了这些紫花苜蓿,不仅沙地能看见绿色了,风沙比以前小了很多,村子也比以前美了。”
在走访中很多老百姓告诉我们,发展优质牧草产业以前,紫花苜蓿牧草种植区域全部为重度退化沙化草原,植被覆盖率特别低,而这植根于荒地的小草不仅令这片贫瘠的土地由黄变绿,让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提高,还使退化的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恢复,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得以改善。
“人工种草项目的实施,转变了当地农牧民靠天养畜、只索取不投入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对全旗和南三苏木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科右中旗农牧业局局长赵连喜说:“人工种草项目中所产的鲜草转化为畜产品在市场销售,既环保又增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人工种草增加牲畜的越冬饲料,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家畜的繁殖成活率,为提高农牧民收入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围绕‘储备’、提高防灾避灾水平的内容,我们还相应的配套了储草棚等设备的建设,技术方面也有旗草原站全程提供服务。”
如今,紫花苜蓿在科右中旗的成功种植,证明了在草畜平衡的天平上,变“减畜”为“增草”,同样可以达到二者的平衡。加强饲草地建设,重点推进草业和饲草料加工业发展,让深陷草畜矛盾困扰的科右中旗找到了一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与发展现代畜牧业、让牧民增收致富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2017年,我们全旗的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力争达到80万亩,到那时,全旗的饲草生产能力可达到18.7亿公斤。”科右中旗农牧局局长赵连喜说,目前,科右中旗的紫花苜蓿的种植企业及合作社已经达到5家,种植面积达到近2万亩,并且每年还在以喜人的速度在贫瘠荒地上扩张着“绿色版图”。(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