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创新思维推动绿色发展

04.08.2016  10:35

  草原尽头是一条笔直的公路,公路两旁的树绿得惊人。这种惊人的绿一直伴随我们到村子里。

  村子里是满眼的绿色,广场上、房前屋后绿树如茵、藤蔓环绕。正是忙碌的时间,村子里人不多,只看到一户院子里有位老人坐在葡萄架下看书,绿色的影子在他身上斑驳。这是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村子看到的景象。

  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素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说法。干旱频发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并制约了赤峰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处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临近京津的赤峰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成为摆在赤峰面前的一道难题。

  创新理念绿化乡村

  绿色发展,不只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变化,绿色深入了生活,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百姓心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这种期待是绿色发展可持续推进的首要前提。赤峰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绿色发展首先解决的就是理念的更新。

  以往,赤峰注重山川造林,树都种在了村外山头、坡地,却忽略了村庄、道路两旁。现在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赤峰市因势利导,把重点区域绿化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今年春季,共完成了5763个村庄、1076公里公路的绿化任务,建设面积39.8万亩。道路的绿化既提高了村庄绿化覆盖率,又起到防风、防尘、净化空气的作用,村民更是明显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改变。

  我们来到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村民王翠茹正在自家整洁的庭院里乘凉,院前干净的柏油马路两旁种着绿油油的杨树,院墙粉刷得焕然一新,墙上挂着户主签字的门前三包责任牌,每户负责自家责任区内树木的绿化养护。王翠茹告诉我们:“村子漂亮了,自己住着也开心”。除了道路绿化,整个赛沁塔拉嘎查在推进“十个全覆盖”的过程中,改善村域内的雨排、污排系统,设立垃圾收集箱回收生活垃圾,完善村域绿化景观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十个全覆盖”的推进始终紧密结合。

  赤峰市市委书记毕力夫谈到,重点区域绿化就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与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相结合,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绿化带来的实惠。

  “增绿”与“增效”并重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让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以往赤峰的一些造林模式形成了规模大效益低的小老树、残次林,群众看不到收益,造林意愿自然下降;再者,过去的绿化工作一度存在资金上只靠国家项目、人员上只靠老百姓造林的单一模式,造林的思路放不开,绿色发展也无从谈起。针对绿色发展的困境,赤峰再一次进行了观念的创新。

  毕力夫书记介绍说:在重点区域绿化中,一个总的目标就是“增绿”与“增效”并重,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益。围绕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赤峰市一是将绿化与果树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在公路沿线建设丰产示范园,在镇村周边建设观光采摘园,在庭院内外见缝栽植果树经济林、建设袖珍果园,共栽植经济林苗木330多万株、面积5万多亩;二是将绿化与建设苗圃基地相结合。重点在公路沿线、镇村周边、村民房前屋后,通过“以造代育”等形式,大力培育樟子松、云杉、杨树等大规格苗木,通过大苗密植的方式建设苗圃,1-2年后间苗出售,直接提高了百姓的收入。

  不仅如此,赤峰改变了过去植树造林仅靠项目资金和财政投入的固定模式,探索实施了PPP模式、企业赞助等多种投资形式,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工程招投标、林场专业队、绿化公司、林业合作社、群众参与等多主体造林绿化机制。毕力夫书记谈到,“政府+企业+群众”的PPP众筹模式实现了小财政调动社会大资本,调动群众积极性,解决了融资和绿化长效管护的发展难题。

  因地制宜带动生态旅游

  绿色发展也强调有序有度利用自然,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赤峰市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翁牛特旗在探索防沙治沙的同时,利用当地干旱的沙区环境建起了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景区根据沙地特点,在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了野外露营、汽车营地、滑沙、沙漠滑翔伞、定向运动、徒步穿行等旅游项目。游客乘坐景区内专业的沙漠越野车,进入沙漠腹地,观八百里瀚海,已经成为翁牛特旗的特色旅游项目。去年一年,翁牛特旗就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了10.5亿元的旅游收入。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推进,赤峰市的农村牧区变美了、变绿了,加上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催生了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杨一枫 李 珧)

  (转载自2016年8月2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