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形成“全季+全域”旅游新格局
12月26日,市民在道谷南山滑雪场体验滑雪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记者 王蒙 摄
赤峰 市以打造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构建“全域布局、全季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和全季旅游发展新格局,预计到12月末,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5.3%。
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无论是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还是借全球旅游发展这艘大船发展旅游业,赤峰市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都会让游客有着别样的感受。在全国3景系、10景类、 98景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赤峰市具备全部景系和 10 景类中的 8类,98种景型中拥有87种,占全国基本景型的88.8%。地文景观类资源充分体现赤峰市地域过渡地带的特点,占全国基本类型的75%。水域风光类占全国基本类型的71.4%,资源单体虽少,但在北方水资源稀缺的区域条件下,湖泊、大型水库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好地方。生物景观类是赤峰市旅游资源的优势类型,占全国基本类型的100%,资源单体数量有45种之多。
赤峰市是全国自然过渡地带生态多样化的典范,古迹及建筑类资源种类丰富,达全国基本类型的83.3%;单体数量6855个,其中有6800个属于各类人类文化遗迹。我市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占绝对优势,休闲求知健身类资源种类亦较齐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三大热水温泉。购物类资源主要以草原产品、蒙古民族产品及名石为主,开发潜力较大。
赤峰市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过渡性、典型性、丰富性,品位高;历史文化遗迹数量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空间离散度大,可视性差;自然人文资源组合较好,蒙古族风情较为突出;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别是地质科考资源极具潜力。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我市及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他盟市及旗县,不仅有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有草原、森林、沙漠、湖泊等壮美的自然风光。市旅游局依托资源优势,将草原、沙漠、森林、湖泊、湿地、冰雪、温泉、文化、地质奇观等产品融会贯通,推出了区域品牌,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实施区域协作,同时努力开发季节性产品,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旅游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大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富民中的引导作用,以改善乡村环境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培育民族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为重点,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全面开展整村推进,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成立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了《赤峰市2016-2020年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专题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事宜、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赤峰市旅游业发展一直位于自治区前列。作为“东部旅游基地”,赤峰市注重项目体系的策划,乡村旅游去城市化,保留乡土化的原生态特色,做好乡村旅游商品和产品的设计,开展周末赤峰人游赤峰活动。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新的旅游模式,将资源优势转换成产品,坚持规律发展和旅游产品建设同步进行,效果显著。
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是以草原、蒙古族文化、红山文化、辽文化、地质奇观、温泉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包含阿斯哈图石林等景区。“自由自在内蒙古”自驾游口号的提出,对宣传内蒙古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提高赤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进赤峰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认同感、亲和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众旅游的到来预示着全民旅游需求的增多,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旅游安排也将逐渐取代传统组团的旅游形式,这意味着旅游者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旅游目的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市紧抓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比较优势,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新概念,打造不同季节的主题旅游产品,积极改变之前北方旅游因季节性明显造成淡旺季突出的情况,改变“草原旅游”的单一品牌印象,从而成为四季皆可游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2017年,我市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3%和11.4%。这个目标是方向,也是拼搏的压力和动力。
——举全力推动阿斯哈图石林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现我市5A级景区零的突破,这是硬碰硬的攻坚战;
——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完成克旗黄岗梁、翁旗玉龙沙湖、三座店水库和宁城道须沟自驾车营地建设;
——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创建工作;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与2016年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及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接;
——加大乡村旅游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旅游商品工作稳步开展,多种方式打出宣传促销“组合拳”,多措并举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
琳琅满目、林林总总,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开拓、去创新,汗水终究会换来丰硕的果实。
编后
走旅游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受到了多种因素的挑战,面对挑战,旅游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走好旅游转型新路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强劲动能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年,我市旅游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在转型升级上打开了新局面。宁城县和克什克腾旗在较短时间探索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系列旅游新项目、新业态,都需要我们借力“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域和全季旅游经济,把旅游、文化、农业、商贸、体育、养老等多个产业连接起来,加大旅游内容的承载量和元素,使得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和需求方面延伸,用景区吸引眼球,用服务赢得品牌,用诚信获取赞誉,不断增强旅游的软实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打造赤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策划,将为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先机。时不我待,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旅游产业的华丽转身,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胆略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