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累计推广低覆盖度治沙1650万亩

06.06.2016  22:09

林业厅政府网6月6日讯  东有赤峰,西有榆林。我国防沙治沙的重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治沙新理念、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2002年-2014年间,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在赤峰累计推广超过1650万亩,降低造林成本40%-60%,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8亿-14.7亿元。

这一技术成果由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杨文斌领衔的团队历时10余年完成。5月17日,杨文斌作为全国科技周列车赤峰行专家,为赤峰市林业局和赤峰市林科院干部职工作专题讲座。杨文斌说:“有人说这是理论,有人说这是技术。但不管如何,它已经推动了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进步。

在防沙治沙领域,我国一直沿用:植被覆盖度大于40%为固定沙地,10%-4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小于10%为流动沙地。持续的高覆盖度治沙有效遏制了沙化扩展的趋势,但由于水分失衡,造成沙区大面积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不成林或“小老树”现象普遍存在。杨文斌团队按照干旱区自然植被的特征,创造性地提出,15%-25%的低覆盖度行带式造林即可有效固沙。

赤峰市敖汉旗乌兰昭林地,上世纪80年代初栽植的杨树,每两行杨树之间有25米宽的植被修复带。30多年的杨树枝繁叶茂。敖汉旗林业局局长侯跃龙说:“不这么栽,早旱死了,林业周期长的生态修复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2012年,这里被选为低覆盖度治沙的观测样地,相关试验早已介入。

还不到野草疯长时节,林间植被修复带的土壤是硬的,有两三厘米厚的结皮层,再大的风也难以起沙。侯跃龙说:“夏秋季节,带间自然修复的草可以适度放牧,农牧民非常欢迎。

敖汉旗马头山林场正在逐年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下的高密度的杨树、榆树已破败不堪;改造后的林子都是行带式,或是樟子松、文冠果,或是樟子松、杨树,或是樟子松、山桃,都是两行两行的混交。场长姚凤林说:“以往的林子只有生态效益,改造后会有景观和经济效益。

敖汉旗600万亩林业用地,目前已造林580万亩,造林空间越来越小,但全旗有100万亩低产低效林需要改造。低覆盖度造林能有效固沙,极端干旱年份不会死亡,又能在造林初期实施林粮间作。侯跃龙说:“我们需要考虑农民的利益。

敖汉旗的选择,是赤峰市的缩影。

2009年赤峰大旱,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依然生长正常,而其他固沙林衰退、死亡现象严重。2002年-2014年间,赤峰市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多项林业治沙工程,大面积推广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低覆盖度生态林业体系和低覆盖度生物沙障等治理模式,累计推广165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赤峰市林科院院长李显玉说:“如何在必要的植被盖度与减轻生态水需求压力间找到平衡,一直困扰着治沙工程的实施。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一次固沙、永久治理。低覆盖度治沙已经成为京津沙源治理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赤峰市林业局造林科李永春说:“全市有50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都实施带状造林,不允许成片造林,而且全是樟子松、油松、阔叶树或者灌木等的针阔混交。

据杨文斌介绍,低覆盖度防沙治沙成果已在全国推广约5000万亩,也已被《国家造林技术规程》(2015修订版)成功采用。(陈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