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留住窑洞“春天”的手绘窗花

14.02.2018  19:11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89337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11日电(石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块块梯田在残雪的映照下线条愈发突出,丘陵峁梁上也弥漫着一种喜庆、祥和的味道,年越来越近了。

    73岁的刘玉连老人在自家窑洞的热炕头上,安静地铺开那些“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准备为自家窑洞的木格子窗户绘制一年一度的“盛大花事”。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刘玉连出生于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红树梁村。从十三岁那年起第一次为自己家画窗花到如今七十三岁,六十多个年头里,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在白麻纸上画好鲜艳的“花鸟鱼虫”。然后将经过一年风吹日晒已经变黄的旧窗户纸撕掉,用小刀将窗棂刮干净,把沉积在窗格内的尘土清理后,刷上用白面熬制的浆糊,再覆上画好图案的窗花。

73岁的刘玉莲老人在自家窑洞的炕头上安静地绘制窗花。(新华网 石毅 摄)

    “看着白格生生的窗纸上红艳艳的窗花,显的有生气”。刘玉连说,红红绿绿的窗花不仅在过年时图个吉利,把窑洞和小院装点的红红火火,欢乐祥和,而且看上去很美,感觉一年四季都可以留住满院子的“春天”一样。

    “念书的时候就对美术很感兴趣,老师也中意我,就教我画画,山水风景,花鸟鱼虫都画。”刘玉连指着窗户上去年的已经褪色的窗花说,他可以把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西游记里的人物和故事都画在窗花里,一天可以画三间门窗要用的窗花纸,画好晾干,三眼窑洞的窗户用一天的时间可以糊好了。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提起窗花,人们首先会想到剪纸,其实,窗花按照其手法可分为剪纸、刻印窗花和手绘窗花。而作为剪纸窗花“姊妹花”的手绘窗花如今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手绘窗花是画匠用毛笔蘸上色粉,将花鸟鱼虫及山水人物等绘在麻纸或宣纸上,然后再用浆糊将绘过花的纸画面朝外贴在窗户上,这样窗户两面都能显现出花样的层次。上世纪的西北及黄土高原地区,家家户户的房子或窑洞大都安装的是木头窗户,在春节来临前,为烘托节日气氛,人们便通过窗花的形式对窗户进行一番装点,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刘玉莲和孙女展示手绘的窗花。(新华网 石毅 摄)

    地处黄河中上游,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过去那个年代,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木式窗户,过年的时候大家都糊窗花。”刘玉连认为,木质窗户看上去很很质朴,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宁的幸福感。

    从窗花说到木头窗户,刘玉连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其实自己不仅会画窗花,还是祖传木匠,家里的好多家具都是自己打制的。而且,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1959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的他肩负起了村里的四十多个学生的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成为了乡村民办教师,1998年后转为正式教师直至退休。期间,他一直利用下午的间隙和老伴耕种着家里的四十多亩土地。在他的身上,集合着画匠、木匠、退休教师、农民等多重的职业角色。

    “现在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村里不但空气好,山上的树木都长起来了,春天的时候粉色的桃花、白色杏花开的漫山遍野,很漂亮的。”刘玉连和老伴一直舍不得离开窑洞,他们觉着窑洞里住着很踏实,也很舒服,因为“冬天暖和夏天凉爽。” 

    说话间,刘玉连老人炕头上铺开的白纸上已经绽开了鲜艳的牡丹,地上,他的老伴也正在匆忙中安静地准备着新年的美食。

    年年岁岁,窗花盛开。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窗花把洁白的窗纸变成一片绚烂,既阻止了北风的侵袭,也装点着主人的心情,让朴实的老窑洞焕发出浓浓春意。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