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警老赵:35个春运的坚守与职责
2016年春运即将落下帷幕,这也是包头铁路公安处乘警赵金林的最后一个春运。59岁的他最后一次踏上由包头开往大同的那班熟悉的绿皮车,脚步坚定而有力,就像他之前经历的35个春运一样。和年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旅客们相反,这趟列车的终点站意味着老赵从警生涯的最后一站,即将离开他热爱多年的岗位,每一分、每一秒他都格外珍惜。
第一个春运:责任1981年,刚刚结束6年军旅生活的赵金林脱下军装穿上了警服,由包头至北京套跑银川的K169次列车是他值乘的第一趟列车。当年25岁的“小赵”站在人满为患的绿皮车车厢里,第一次触摸到春运的节奏。“绿皮车时代每趟列车都十分拥挤,下脚地儿都没有,连厕所里都挤了6个人,部分车厢巡视甚至需要踩着坐席靠背才能前行,来不及紧张,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维护秩序。”回忆起自己的春运第一战,有一个镜头永远定格在赵金林的脑海中。当时列车员向他报告说有人拒不补票,他赶过去却发现情绪激动的对方竟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赵金林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耐心的安抚老大爷后得知这位老人去探亲,上车后车票不慎遗失,无钱补票,实在是走投无路。赵金林闻之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替老人补了票,看老人没带什么干粮又给老人买了水和面包。老人紧握赵金林的双手不撒开,默默的流泪说不出话,“从那之后的很多年,每当疲劳时我就会想起老大爷看我的目光,这是我工作的动力源泉”,他说:“当时自己还很青涩,但也从那时起开始真正领悟一名乘警的职责,尽可能的多帮助旅客,看到他们满意比什么都值得。”
婚后的春运:歉疚1982年,赵金林与青梅竹马的发小步入婚姻殿堂。新婚燕尔,春运又如约而至。知道丈夫大年三十要在车上度过,妻子没有一句抱怨。对于新婚夫妻,没有什么比春节团圆更为珍贵,但嫁给乘警,总是有着难言的遗憾。老赵说:“在车上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有时候回家还感觉像在火车上晃悠呢。”回想35年的春节,老赵陪伴家人度过的次数屈指可数。“节假日不能在家已经习惯了,哪天到家吃了团圆饭哪天就算是年夜饭了。”千言万语道不尽,平日里坚强硬朗的七尺男儿竟有些哽咽。在他生命中,无论作为“人民子弟兵”还是“人民警察”的奉献,都远多于作为一个丈夫或一个父亲的付出。虽然家人给他理解支持,但赵金林自己觉得亏欠家人太多。每年春运,列车上赵金林和战友们坚守岗位,但他们家庭中空缺的席位和心里的内疚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最难忘的春运:坚守翻开赵金林的职业履历,记忆最深刻、最不同寻常的恐怕是04年的春运。2003年开始,突如其来的“非典”在全国不断蔓延,扰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那一年的春运更是严阵以待。他还记得当时有一站上来了7个来自河北高唐的民工,他看其中一个人的神色不太对劲,仔细检查后发现他正在发烧,老赵当机立断要求他隔离,但是同行人员拒不配合,发烧的少年也十分害怕,他反复劝说,最后身先士卒,提出自己陪同少年一起隔离。好在最后经检查少年并无异常,但这一举动仍然赢得列车上所有人的尊敬。就在那一年,由于需要不停的消毒,甚至有时候搬运一些药品和病人,老赵患上了腰间盘突出,在一次搬运病人的过程中,他腰伤加重,一度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然而治疗了仅十天他又开始跑车。之后的一次他帮着餐车工作人员扛米袋又导致腰伤复发,但他没有提前下班,巡车时扶着行李架行进。老赵说正是因为6年的从军经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轻伤不下火线”,对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或病痛对他而言都算不了什么。“坚守”两个字,伴随着老赵从弱冠少年走到了花甲之年。
最后一个春运:不舍35年,13000多天,时间藏进了赵金林满头的白发里,枕在了铮亮的铁轨上,在同事们的眼里,赵金林总是兢兢业业,从不喊苦叫累。同一车次的乘务组和餐车工作人员看来,他总是那个温和有礼的“赵哥”。经验丰富的老赵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勤动嘴,甩开腿”,查缉比对量一年就有15万至16万,他总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是为了织好这张网。他抓过不少逃犯,收到过很多锦旗,得到了很多表彰,然而50多万趟列车旅途的安全出发、无数旅客的平安抵达,才是他最骄傲的回忆。作为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奋战在一线的乘警,对于这最后一个春运,赵金林说的最多的就是“舍不得”。舍不得熙熙攘攘的旅客、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同事……最后一趟车老赵的排班赶上了正月十五,团圆的日子又要在岗位上度过。"这都快要退休了,还折腾干嘛?"面对老赵执意要参加今年春运,老伴有些不解。“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春运了,就让我多干点,留一份念想,当做是退休前的‘最后战役’吧!”青丝变白发,流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守护。走下列车的赵金林将迎来自己全新的生活。他说,在列车上干了一辈子,一定会常回来看看,体验一次乘客,看看徒弟们的成长,看看铁路日新月异的变化。(刘俊霞、汤彦冬、崔杰)
[责任编辑 刘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