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凡:什么是当今矿业的“正确选择”?
当我们怀着要强调的心情谈论某个行业大咖的观点时,多半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承认。是的,大咖名号的背后,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商战洗礼,在成与败的跌宕起伏中反复磨砺,最终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
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有位矿业界大咖在多场论坛上发言,他就是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炯辉。在大会最后一天下午的矿业形势论坛上,他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但观点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周期何时到来,无法预测下一个勘查热点是什么,但我们要知道现在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参加过10多次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笔者亲眼见证了全球矿业从低迷到高峰,又从高峰到低谷的周期。21世纪前10年,因中国经济的强力拉动矿业走向极盛,2012年之后,开始不可遏制地衰落,寒冬比想象得要漫长。2016年的国际矿业大会上,不少业内认识隐约见到了复苏之光,谨慎地表示:不能断言到了谷底,起码情况不会更糟。未来,即使新高峰周期再次来临,也绝不会如前次疯狂!
那么,什么才是现在该做的“正确的事”?
——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新话题响彻了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各个论坛上空。但它们绝不只是时尚。对矿业有偏见的人想象不到借助这些新概念,未来矿业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它应该是清洁的、智能的、安全的,是民生的、金融的、生态的、开放的。以此判断,现下矿业的现代化不会只是产业链的加长或者渠道转移,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洗心革面。低迷期的矿业,更需要破釜沉舟,借力互联网的翅膀,在转型中脱胎换骨。
新理念能否实用、是否好用,需要研究与实践。矿业的互联网+,加出来的应该不只是电商平台,矿业大数据也不该仅为数据的组合分类呈现。在矿业重塑过程中,政府要做什么?企业要做什么?数据的控制和法律形式如何体现?金融如何更巧妙地渗透?对信息化手段更深层次的解读是当下实用的准备。
——在过冬期,科技创新就是最具保值功能黄金储备。在2016国际矿业大会收尾的几个论坛里,科技创新专题座无虚席,令人大为感慨。
“三深”战略中,相比较深海探测和深空探测,在科学家眼中,深地探测竟然是最难取得成果的一个。人类用不同的观测仪器望天空望大海,但要望地下,中间隔着坚硬的地壳。大陆科学钻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30多年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疑更多。
我们对空间拓展的需求越强烈,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越高。而地下空间,除去由石头凝成的黑暗和由岩浆聚合的烈焰,会不会如地面、天空、海底一般丰富多彩?这个貌似文学的问题,如果能够找到答案,其意义,就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科幻欲,而且满足了包括资源、防灾和开辟地下生存空间等的实际需求。
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开始了对深地探测的思考和行动。比如探讨如何将地层结构透明化,如何进行深地的技术方案和仪器设备,如何利用深地生命仓和空间仓,在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愿,对于科技力量的储备是地矿系统当下的共识和共同举措。
——沉下心谙熟矿业规则。1999年的首届中国矿业大会期间,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叫蔡之凯的海外留学生。那时矿业也处于由冷到热的复苏中,蔡之凯对中国矿业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矿业管理规则则充满困惑。17年过去,笔者看到已经身为加拿大明科矿业集团董事长的他,又专注地坐在矿业权政策论坛,满头花发,一脸焦虑。
很多坚持做矿业的人,对矿业政策、矿业规则不仅感兴趣,而且钻研透彻。这种做法,在矿业全周期都有用,现在尤其有用。
徘徊在去与留的十字路口,选择坚守和坚信,需要有分量的理由,而谙熟管理规则,是重要的砝码。各国政府对于矿业“来”和“去”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政策?矿业资本市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信息披露规则有什么变化?在矿业权管理、矿业权出让信息公开与共享、矿业权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方面有什么新的规定?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宏观调控设立了怎样的新规则?如果没有将这些问题搞懂摸透,即使复苏到来,你仍然没有准备好。
会学习的人就会进步,会从实践中总结学习,是种了不起的能力。理性观看矿业周期的起伏,在合适的时候做正确的事。今天的地矿业,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