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0年——民族运动会进入第10届
新华网鄂尔多斯8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薇 何军王春燕
第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9日即将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幕。历经60余年的发展,民族运动会的大舞台迎来56个民族的集体参与。四年一届的盛会,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展示提供了平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凝聚了人气。
民族运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运动会。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包含了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5个竞赛项目以及若干表演和特邀表演项目。虽然更多的是展示和表演,但作为民族运动会的“开篇”,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13个民族的运动员为12万人次的观众奉上演出,让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第一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集体展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2年,第二届民族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从这届赛会开始,民族运动会逐渐变得规范起来:运动会一路走过五大自治区,并曾在北京、广东、云南和贵州举办。1991年在南宁举行的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台湾代表团首次参赛,实现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的大团聚。4年前在贵州进行的第九届比赛还改革了奖励办法,将金银铜牌的奖励体系改为设立一二三等奖,更加突出了运动会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如今,34个代表团的6000余名选手又将在鄂尔多斯参与17个竞赛项目和178个表演项目的比拼与展示。
民族运动会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打开了一扇窗。2007年,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的旦知扎西第一次坐上了火车,来到中国最繁荣城市之一的广州。因为即兴参加了一次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举办的比赛一举夺冠,这个很少出门的藏族汉子获得了参加民族运动会的机会。来的路上,他根本顾不上睡觉,因为窗外的风景让他不忍错过。
民族运动会是全国各民族展示风采、交流融合的大舞台。新疆民族式摔跤北嘎项目运动员吐尔逊·马木提6次参加民族运动会并4次夺冠,他说很多家乡人通过电视认识了他,让他"成了名,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而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通过民族运动会,我交了很多朋友"。
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起源于民间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流行于湖南、湖北等地的高脚竞速,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民在地面积水的雨季、涉水过浅河的工具;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也曾是当地百姓的渡河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传统都面临“消亡”命运。民族运动会的举办,让很多类似具有较高观赏型和竞技性的项目得以保存并被发扬光大,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传承中不忘发展。融合了20多个民族元素的民族健身操成为第10届赛事的竞赛项目。尽管届时将只有20多个代表团展开竞技,但开幕式上34个代表团的代表都会参与展示。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介绍,民族健身操的推出正是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同时以朝气蓬勃的形式将传统民族文化传递出去。
此外在鄂尔多斯,民族运动会还在竞赛项目中的集体项目以及表演项目中一定比例允许汉族选手参赛,让55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真正成为全部56个民族的大联欢。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的歌声更加响亮,民族体育文化的巨大宝库也将继续开启魅力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