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高山上的守墓人

01.12.2014  14:03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每当走进赤峰市南山,总会有一阵熟悉的歌声沿着曲折的山路蜿蜒而来,歌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绵软悠扬。唱歌的是七十多岁的烈士陵园守墓老人谭国志。自从五十多岁上山,谭老在高山上守护烈士墓已经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与青山朝夕相伴,与忠魂日夜共舞。二十多年来,他尽职尽责,无怨无悔,他用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敢于圆梦的勇气在塞外的南山之巅书写了一段天上人间的感人故事。

  深秋时节,笔者慕名而来,走进烈士陵园,走近了这位耄耋之年老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

  九十年代初,当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请老谭上山守墓时,老谭正和老伴坐在炕头上商量着承包土地、扩大生产的事。

  “不行!不行!”老伴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也难怪,那年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人有的经商当上了老板,有的包了百亩田地成了“土财主”,对于这个守墓的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去做。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走后,老谭心乱如麻。到底去还是不去?望着窗外,老谭的脑海里闪出一个硕大的问号。

  此时虽已阳春三月,可山坡上的雪依然迟迟不肯融化,春寒料峭中,离家门不远处的南山上,高高矗立的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落寞和孤寂,一阵寒风吹来,老谭打了个冷颤……

  “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能为他们看家护院是我们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烈士是国家的功臣,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而他们却孤单地住在那里,让人于心何忍!”

  思前想后,老谭将脑海里的问号逐渐拉直。拿定主意,老谭做起了老伴的思想工作。禁不住软磨硬泡,没过几天老伴就在老谭的强硬攻势下屈服了。

  转眼间,青山吐翠,绿水含笑,伴着春回大地的脚步,老谭安顿好家里的事务,夹着一床棉被在朋友的嘲笑和亲人的不解中走上了南山,走进了烈士陵园。

  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暮色沉沉,冷风冽冽。初次上山,老谭兀自站在陵园台阶上一个劲儿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极目四望,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凉了半截:光秃秃的高山上山风呼啸,尘土飞扬。方圆几十里内万物萧条,荒无人烟。偶尔一只受惊的野猫嚎叫着从杂草中窜出,令人毛骨悚然。这一刻,偌大的南山上是那般空旷、辽远、苍凉……

  再看看自已的“家”,两间小土房又矮又破,房顶上荒草有一人多高,墙面上唯一的一扇窗户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窗缝里夹着散碎的塑料随风飘摇,远远望去,山与房的颜色混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房。

  “既来之,则安之!”老谭看着身旁的烈士纪念碑,把心一横,扛着行李一头钻了进去。

  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这些年,老谭没少受老天爷的气。

  “两间土房四处漏风,阴雨季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里还下雨!”

  “家里的锅碗瓢盆全上阵都不够用!”老伴在一旁补充道。

  面对着笔者的采访,老谭深锁着眉头,仿佛回到了当初一样。房子漏风漏雨,他卷起裤腿自己动手修补。日常用品短缺,老谭就步行十几里山路到市区置办,老谭说,这二十多年里,他往返的路程相当于围着祖国的边界走了两圈!

  其实,老谭这些年的苦还不止这些。一座山,两间房,一个人,看月亮。与世隔绝的“世外”生活让老谭受尽了孤独的罪。

  山上没电,到了晚上,老谭的生活常常被无尽的黑暗包围。在城乡已经进入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时代,一个被遗弃多年的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他要好的伙伴。每到晚上,老谭都会拿出来,拉开天线,满山遍野的寻找信号,老谭说,他不是想从收音机里找到什么,只是想在人迹罕见的高山上听听另一个声音。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是老谭最幸福的时候,借着月光,他坐在陵园的台阶上对着墓碑与烈士们“唠磕”,他会把当天发生的新鲜事讲给烈士们听,老谭有什么烦恼和心事,也会坐在碑前念叨念叨,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阴阳两隔,常常唠得有声有色。

  有时,老谭下山置办生活用品时还会给自己捎上一瓶酒。酒后,老谭会借着酒意在烈士陵园内唱上几嗓子,每每这时,山风吹来,林木哗哗作响,用老谭的话说,这是烈士们在给他鼓掌。老谭说,守墓这些年来,我和烈士们相处的那是一个“对劲儿”,我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他们说,他们也愿意听。说着,谭老深情地看了看不远处的纪念碑,眼神十分亲切,好像在看着自己的老朋友一般。

  每天四次巡视烈士陵园,打扫园内园外的卫生,这是老谭必不可少的功课。而老谭却又给自己加了一条,那就是每天都将纪念碑周围的台阶、围栏、瓷砖地面都用干毛巾和湿毛巾各擦一遍。无论刮风下雨,从不动摇。老谭说,看着烈士们的“家门口”干干净净,自己心里也舒坦!

  每年清明节到来前夕,老谭都会下山买一捆纸,一瓶酒,一包点心和一些水果。清明节当天,他早早来到陵园内,点上一柱香,摆上点心、水果和鲜花,开始祭奠烈士;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老谭总会将在市区居住的老伴、儿孙们召集上山,一行十余人齐刷刷地跪在陵园内,把热气腾腾的水饺、烧酒洒在碑前,二十二年,从未间断。老谭说,过年了,不能只顾着自己热闹,让他们也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年,只有他们先吃上了,我这个年过得才踏实!

  如今,谭老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赤峰市烈士陵园也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参与下进行了多次修缮、整合,环境变得更加秀美。曾经两间土房也早已被三间结实的砖瓦房取代,从前想也不敢想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也搬进了房子里。通往山下的路也由从前的沙石路变成了油漆路,几年前,老谭还购置了一辆自行车,用于山上山下往返。这些年,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而老谭的心却显得更加平和。

  “我离不开与我相处几十年的烈士们,我愿意长年驻守在高山上,我死了那一天,也要葬在烈士周围,和他们永远在一起!”说着,老谭紧紧握住了身旁老伴的手,表情坚毅而执着。

  采访结束,笔者满怀着感动,泪涌而归。一路上,山风冽冽,树影婆娑。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身后,老谭的歌声又一次响起,优美的旋律中,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在夕阳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通讯员:王威

[责任编辑 安华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