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内蒙古乳业:在融合创新之路上稳健前行

29.03.2016  11:05

  (原标题)转型中的内蒙古乳业:在融合创新之路上稳健前行

  春光明媚的3月,一场盛会如约而至。

  在第十届内蒙古国际乳业博览会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城,为内蒙古乳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内蒙古乳业如何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提到乳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及让内蒙古乳业一度陷入低谷的三聚氰胺事件。充满生机的乳产业,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痛定思痛,作为奶牛饲养规模、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畜牧业大区,我区乳产业在艰难中反思、坎坷中突围,最终实现持续平稳发展。

  通过转型升级,我区乳业形成了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八百里河套,绵延上千公里的优质奶牛养殖带。奶牛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左右,奶牛平均年单产超过6吨,牛奶产量超8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2%,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我区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1910个,全区奶牛存栏91.1万头,牛奶产量达到803.2万吨。这一年,全区百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已经达到80.5%,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仅为7%。

机器人通过机械手臂搬运货物。本报记者 钱其鲁 摄

  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和5000万亩玉米及80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料基地,奶牛养殖条件优越,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我区乳制品加工业突飞猛进,通过加快转变乳业发展方式,全区奶牛规模养殖和个体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牛奶产量稳步增长,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乳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具备年加工1000万吨鲜奶的生产能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乳业转型升级最快的时期,通过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破解乳业发展难题,加快了我区乳业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奶业进程,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升。这一时期也是乳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最强劲的时期,通过最严格的乳业监管,实现了乳产业的创新发展,乳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区农牧民增收和推动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行政推动,全区乳业做大做强奶源基地,努力提高乳制品质量,并带动农牧民增收,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乳业重生之路。

  内蒙古奶业协会理事长布仁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区乳业实现了在转型中升级、在调整中发展,乳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一稳三快”的特点。 “一稳”是产能稳定,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虽遇阶段性调整,但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因过度淘汰奶牛导致牛奶产能大幅下滑的情况。“三快”是指生产结构调整快,规模化养殖比重持续增加;经营主体转化快,实现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奶牛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经营的较平稳过渡;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提高快,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单产已超过6吨,比“十一五”末提高近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