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产业新亮点

22.04.2015  11:45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自治区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怎样统筹考虑好产业和服务配套,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等民生工程,让广大农牧民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今后一个时期,达茂旗将深入落实“8337”发展思路和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调研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干事创业,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加快“自驾达茂”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23处自驾游营地建设并投入运营,推动“2+3”A级(2个4A、3个3A)景区创建;继续承办好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大力推出特色农畜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建成包头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到2017年,全旗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0万人(次)以上,将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区打造成5A级景区,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

   坚持品牌战略,推动农牧业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打好有机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培育一批国家驰名商标、自治区著名商标和包头市知名商标,增强“达茂”品牌影响力;全面创新经营机制,重点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市级龙头企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从中受益。到2017年,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示范基地,绿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40%,绿色有机羊(牛)加工量占比达30%。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稳步发展,着力建设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立足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推进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并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同步推进巴音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等重点风电项目建设,确保年内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并网规模均达到55万千瓦,分别达到260万千瓦和200万千瓦。到2017年,风能和太阳能累计装机并网规模分别达到260万千瓦和10万千瓦。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 继续按照“集中新建精品村、合并改造中心村、原地整治基本村”思路,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时,创新提出“十加X”工程,在“十个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通讯、邮政、金融(POS)、基层阵地建设等全覆盖。今年,计划投资3.8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975户,集中打造12个高标准示范村,23个达标村。力争到2016年底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目标。到2017年,基本形成60个中心村、140个基本村的村庄布局。

   坚持产城(村)融合,结合实际选准优势产业,确保城乡居民有居有业有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产城融合、突出特色”要求,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谋划苏木乡镇建设,统筹谋划配套产业发展,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专业镇、特色镇。

   坚持民事村(镇)办,提升为民办事的质量和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深化推广“一办三中心”工作模式,全旗设置服务大厅13个、服务站60个、流动服务队10支,将旗直39个单位的101项职能下放到“一办三中心”和便民服务站,真正实现人员、职责和权力“三到位”,真正实现服务全覆盖。

   坚持景区标准,加快“达茂大景区”建设,推进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 围绕景区标准,着力抓好百灵庙镇建设,努力打造精品魅力城镇。把工程建设与文化传承、景观打造结合起来,在满足使用功能同时,兼顾旅游观赏功能,实现亦城亦景、亦村亦景。2015年实施新城区建设项目27项,总投资13.3亿元,预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530户、2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人均公共绿地20平方米、绿地率37%,居民住宅楼房化水平达到85%,污水处理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记者 陈继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