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主角:华北的“非典型降雨”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自7月14日以来,降雨似乎成了北京人“天天见”的老朋友。送走高温以后,北京的雷雨时下时停,时急时缓,但每天都不缺席,成为近期天气当仁不让的主角。其实,这种学名“分散性雷阵雨”的降雨近期华北多地均有出现。历史同期,像这样连续多日的局地强降水在华北是比较少见的。那么,今年的雨水为何如此独特呢?
冷涡带来非典型降雨
虽然进入“七下八上”华北主汛期,降水增多十分正常,但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看来,每年这一时期常见的应是大范围降水,而近期频发的局地雷阵雨天气并不是典型天气。
“近期的降水特点可以这样概括:降水分布不均匀,局地性、突发性强,雨强大,且往往伴有强雷电乃至冰雹等。”何立富说,这不是“七下八上”华北常见的那种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反而与历年6月的降雨颇为相似。
“在一般情况下,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跳,来到长江以北。华北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控制下,遇到北边下来的冷空气,可以形成时间长、强度大的降水。”何立富分析道,“今年由于前期台风活跃,且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副热带高压呈现出偏东、偏弱的态势,没有明显北抬、西升,也就不能对华北地区造成多大影响。”
既然副热带高压“失约”未能北上,又是怎样的环流形势带给华北频繁的降水呢?何立富指出,近期的天气缘于冷涡的影响。“这个冷涡在蒙古国生成后,南下并滞留在华北地区上空,为连日雷阵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另一方面,前期华北地区低层大气持续高温,储备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这一切为雷阵雨发生提供了充分条件。”
降水不均易致灾
“你的北京在下雨,我的北京晴万里。一直在路上,只需要一个时间差,即可躲过一场对雨刷器的摧残。”网友“严伟BLACK”在微博中这样形容北京的降雨。的确,局地性强、降水不均是近期降雨的最大特点之一。
举例来说,7月15日10时至18日6时,北京西部房山区河北镇的累计雨量为250.4毫米,海淀区温泉镇200.8毫米;中部丰台区世界公园135.1毫米,朝阳区和平西桥111.1毫米;东部观象台36.1毫米,通州22毫米。何立富指出,降雨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都很不均匀,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北京的西部山区和沿山一线,而降雨时间集中在午后到夜间。“虽然面雨量(指整个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并不特别突出,但由于降水地域集中,因此必须注意防范城市内涝的影响,山区更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事实上,仅7月17日的暴雨,就给房山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日早晨,房山西潞街道安庄市场、北师大附中路口、京港澳高速太平庄桥下等多个路段因积水无法通行。暴雨降下后的3个小时内,房山警方共接到61起求助警情,涉及家中积水、车内被困和电梯进水等,所幸并无人员伤亡。气象专家提醒,在分散性雷阵雨多发的天气形势下,需注意防范局地大风、冰雹和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危害。
北方旱情略有缓解
连续的降雨很容易让人产生降水丰沛的印象,然而何立富提醒公众,前期持续的气象干旱并未远去。
“由于降水以分散性雷阵雨为主,虽然短时雨强很大,但平均到面雨量,并不是很突出。”何立富说。以北京市为例,自6月1日入汛以来,截至7月20日,北京市累计降水量达181.9毫米,与常年平均同期降水量179.8毫米相差无几。近期降水对干旱的缓解作用有限,在干旱形势图上,河北、山东、内蒙古中东部乃至东北地区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不过,虽然整体旱情只是略有缓解,但农民仍应抓住降水增多的有利时机,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促进作物健壮生长。与此同时,由于降水多为强对流天气,还要注意防范冰雹大风,强降水过后要及时清沟排涝,减轻渍涝对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