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大旱之年实现粮食高产的三个奥秘

21.11.2014  12:04

  原标题:通辽:大旱之年实现粮食高产的奥秘

  215亿斤!在大旱之年,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粮食生产再次实现稳产高产,并创造了“十一”连增业绩。

  在谈到粮食生产时,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说:“我们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发挥优势,不断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粮食政策,靠改革、靠科技、靠全市上下的奋斗精神,走出了一条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循环利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科学构建与百姓愿望无缝对接

  通辽市粮食产量一直位居自治区前列,占自治区粮食总产的四分之一。但在当今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流呼声中,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农民增收难等问题,成为制约该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2011年,该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农牧民增收的强烈愿望,经过反复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8511521113”现代农牧业重大工程,拉开了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序幕。

  通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振云介绍说:“这个‘8511521113’工程中的头一个数字‘8’,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8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用这800万亩粮田确保全市粮食产量不减。其余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种植特色农产品和饲草料,发展养殖业,破解农牧民增收难和缺水之苦。”据统计,经过3年努力,该市今年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已达到641万亩。经实地测产,粮食功能区玉米单产达到2396斤,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5亿斤,比去年增产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加11%,达到10500元。

   国家政策与综合改革良性互动

  去年经土地流转中心流转,通辽市广联农机公司总经理王凤荣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镇特斯格嘎查取得5000亩耕地。他说:“如果不是享受国家良种、农机和粮食功能区项目建设以及免费测土配方施肥、免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政策,以每亩750元的价格流转来的土地,没有人会干。有了国家的好政策、合法的土地流转,再加上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种植,才能在土地流转中获利。今年我这5000亩耕地全部实施了膜下滴灌、技术集成和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省工、省水、省肥,又保护地力,预计粮食亩产1800斤以上,总产可达到1000万斤。”

  据科左中旗舍伯吐镇镇长胡志国介绍,今年通辽市把舍伯吐镇定为土地流转试点乡镇,1月份舍伯吐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配备了47名专职土地流转信息员,设置了查询申请、审核登记、评估匹配、签字鉴证4个窗口,并建立了土地流转台合同账。目前已登记土地流转意向信息864条,土地面积16480亩,签订流转合同土地10100亩,广联农机公司的5000亩地就是按照规范的流程签订的。

  胡志国说:“经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法流转土地有许多好处:一是在确保农牧民利益的同时,让农牧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比粮食生产获利更丰厚的养殖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等,解决增收难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农村牧区劳动力年龄老化问题;三是推进了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双赢。”

   生态节水与技术集成有机结合

  3年来,该市在大力推进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生态节水、深松深翻、农牧业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在第一时间向农牧民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仅今年,该市就召开6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

  花吐古拉镇党委书记齐广利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节水账:在膜下滴灌玉米整个生育期,共灌水8到10次,每亩每次用水15立方米,共用水150立方米;而普通大田灌溉需要6次左右,每次用水50立方米,共需灌溉用水300立方米。按每亩节水150立方米计算,膜下滴灌每亩就可节水50%以上。

  科左中旗敖包苏木苏木达石斌介绍,现在全苏木2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机械深松耕、旋耕、机械起垄覆膜、精量半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治、高茬收割、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等机械化作业技术。他感慨:“现在种地已成为一个很体面的工作。”(记者 郭洪申)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