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闯出缺水地区的节水增粮之路
截至2014年末,全市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651万亩,其中当年新增17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膜下滴灌130万亩,万亩以上连片滴灌示范区75个。累计压减机电井2.17万眼,年节约农业用水4.1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比例由85%下降到83%。
我市在推进“节水增粮行动”中主打科技牌,促进农业走上了节水高产高效之路。粮食功能区灌溉输水效率、均匀度大幅度提高,滴管区亩均灌溉定额降低到120立方米,低压管灌区灌溉定额下降到260立方米,浇灌时间由过去的15天缩短到5—7天,平均单井控制面积由80亩提高到200亩;滴灌区内平均每亩耕地与常规种植比较,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延长作物生育期10天至20天,覆膜土壤含水量提高14%,肥效提高10%,降低50%左右的除草剂用量,亩均提高土地利用率14%,每年亩均节电17度,节省劳动用工3个,每亩增产300至800斤。2014年,全市651万亩粮食功能区平均亩产1198公斤,全部达到“吨粮田”。
依托“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全市的水资源管理走上了信息化之路。目前,全市建成市级水资源管理平台1个,旗县级水资源管理平台8个,嘎查村级水资源管理平台263个,配套安装完成114万亩农田、5500眼机电井的计量设施,布设综合环境监测站34个,全面覆盖2012—2013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节水增粮行动”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人工管理定额由过去每人25亩提高到200亩,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就业、转产增收,仅科左中旗20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区,就转移劳动力7000人。
今年,我市节水增粮行动继续推进,预计全年新建粮食功能区200万亩,达到851万亩,其中,新建膜下滴灌78万亩、标准管灌122万亩。压减机电井8350眼,实现年农业节水5.4亿立方米。
为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化肥减量提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全市开展了控肥增效工作示范,在示范区内通过增施农家肥、培肥地力、化肥深施、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互配套,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试验示范同步进行。全面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达到绿色环保,稳产增效。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