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延续生命的长度

03.04.2018  21:43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3日电(曹桢)4月3日清明节前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突然雨雪霏霏。84岁的王治国老人来到呼和浩特古林人文纪念园,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献上了一束菊花。天气虽然阴郁,王治国并不悲伤——来看望老伴儿和其他老朋友,是件欣慰的事。

4月3日,王治国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新华网 曹桢摄)

    8年前,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王治国和老伴儿李亚君,共同在遗体捐献协议书上签字,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生前救死扶伤,百年后还能继续“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是夫妻俩共同的心愿。2014年,李亚君老人去世。按照生前意愿,李亚君老人向社会捐献了遗体。此后每次王治国来看老伴儿,都要擦擦纪念碑,描描碑上的字。

    这座纪念碑上,还刻着王治国的老领导、老朋友的名字。未来有一天,还会刻上他自己的名字,一代人散了又聚,生命就这样被延续。

    79岁的张锦,也是一位性格开朗的老人,2003年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书。“百年之后遗体埋到土里就作废了,干脆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去,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这位机械制造工程师,有着一套坚定的“实用主义”理论。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张锦说,也许多年之后子孙都会忘了他,如果把名字留在纪念碑上,每年都会有人来看看他们,大家伙一起聚一聚,“这样多好”。

    78岁的张普照,每年清明就一定会来“看看他们”。2008年以来,内蒙古各级红十字会在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追思、缅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张普照从不缺席。

4月3日,家属为纪念碑上的捐献者的名字描金。(新华网 曹桢摄)

    张普照是一名老医生,也是呼和浩特市公开发起、组织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第一人。1986年他便递交申请承诺身后捐躯,此后为内蒙古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奔走至今。受张普照影响,他的儿子、儿媳、二女儿、大女婿4人也都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4月3日,张普照组织了20名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来纪念内蒙古此前的170人捐献者。20人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40多岁。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累计登记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1608人,实现捐献170人,其中人体器官捐献34例、遗体捐献93例、眼角膜捐献63例。因为他们的大爱奉献,83名重症患者逃离死神魔爪,125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解剖教学得以开展,医学难题探索得以继续。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芳介绍,2016年起,内蒙古红十字会建立了“关爱生命基金”,加大对捐献者的人文关怀和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共投入48.3万元,为55个捐献者家庭发放了抚慰金,为46个捐献者困难家庭给予了人道救助,部分盟市红十字会对当地39个捐献者困难家庭给予了人道救助和慰问。

内蒙古1608人登记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获悉,Nmgcb.Com.Cn
内蒙古1608人登记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获悉,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