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遗体捐献者:内心阳光掩盖身体病残

09.07.2015  13:23

  遗体捐献志愿者李娜(卧床者)。

  遗体捐献志愿者黄文华。

    黄文华!李娜!

  当记者见到这两位遗体捐献志愿者时,看到的是两个被疾病纠缠多年的身体。一个戴着墨镜坐在轮椅上,一个瘦骨嶙峋趴在床上。他们都是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恶疾的折磨让他们看上去只剩下了一把骨头。但是,他们强大而阳光的内心却没有被病体掩盖,他们瘦弱的身躯散发着不可抵挡的正能量。他们都说,虽然身体不允许自己为社会做贡献,但他们都希望能回报社会。

  “不用念了,我都同意”黄文华白云矿区第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

  白云矿区红十字会会长王玉珍带记者来到养老院时,黄文华不在屋里,他到别的屋串门去了。王玉珍把黄文华推了回来,轮椅轱辘卡在了墙上,她笑着说:“姐姐还不太会推这个。”

  记者看到黄文华戴着墨镜,两条露出裤管的小腿很瘦。王玉珍告诉记者,他就是白云矿区建区以来第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面对遗体捐献和身体残缺这样沉重的话题,黄文华一点都不显沉重,聊起来十分轻松,像在说两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十多年前,黄文华由于视神经炎,视力逐渐退化,35岁时便从单位内退。现在45岁的他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屋漏偏逢连阴雨,近几年,他又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腿脚也越来越不灵便了。由于视力和腿脚的问题,前一段时间,他摔了一跤,摔断了腿,在红会的帮助下住进了养老院。

  说起遗体捐献的事情,黄文华轻描淡写地说:“2014年10月16日在法制频道看了一个关于遗体捐献的节目,我就决定捐了。”再问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捐时,他更加轻描淡写地说“没想什么”、“看了就决定捐了”、“没有什么”。他说,能这么快做出决定可能跟他早年当兵的经历有关,做事雷厉风行,也不封建迷信。“人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保留着遗体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捐献给有需要的人,电视上不是说了,这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延续。”

  跟黄文华聊天,记者的感觉是,“他怎么会如此轻松”。对此,王玉珍也有同感。“第一次接触他时,我自己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可是这种压力在5分钟内就被黄文华化解了。就像今天一样,他和我的对答特别轻松。5分钟之后,我心里就踏实了。”王玉珍发现,黄文华虽然眼睛看不见、腿脚不灵便,但是他对生活一点都不凑合、不懈怠,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尽管是自己一人生活。他说自己嘴很馋,平时都是自己做饭,现在在养老院还真有点吃不惯。“看看恢复情况吧,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我还想回家。”

  “包头现在只有200多个遗体捐献志愿者,这是个意识问题。在国外一些国家,一个人考驾照时如果不特别说明不愿捐献遗体,就等于默认是遗体捐献志愿者了。”黄文华说。他经常听广播,王玉珍发现他所了解的东西非常多,记忆力也很好。“跟我聊天的时候,很多数据脱口而出,我感觉他知道的东西比我多多了。”

  “不用念了,我都同意。”王玉珍始终记得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时,黄文华说的这句话。每每想起心里便泛起阵阵感动。

  “我痛苦,希望别人好起来”李娜白云矿区第一位遗体捐献申请人

  34岁的李娜患多发性硬化症15年,当年19岁的她便开始承受恶疾的折磨,身体日渐衰弱,如今连轮椅都坐不了了,终日只能在床上度日。“我19岁生病,知道生病有多么痛苦。我希望我走后能用自己的身体让别的病人好起来。”

  在李娜家里见到她时,她盖着薄毯趴在床上,黑黑瘦瘦的,说骨瘦如柴毫不夸张。“以前还能写写毛笔字,现在手抖得厉害,也写不成了。”李娜说着看了看自己两只枯瘦的手。但她的家里和黄文华的家一样,也是整整齐齐、一尘不染,桌上的碗里有几个新鲜的粽子,小院里还养着几只鸡。丈夫张建是个壮实、勤快、乐观的汉子,李娜说是丈夫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我刚毕业还没怎么工作病情就恶化了,曾经也很悲观,都想过自杀。2011年我妈去世后我一下子就觉得不行了。”后来李娜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张建,幸福的小家建立了起来,身体每况愈下的李娜心情却一天天好起来。

  张建说,认识李娜时觉得她很可怜,“身上有8片褥疮,烂得都能看见骨头了。跟她处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俩很投缘。”也许是李娜骨子里的坚强感染了张建,也许是张建的爱滋润了快要干枯的李娜,一个不幸的开始却有了幸福的延续。张建边聊边里里外外地找一张报纸,他说,李娜上过报纸,想找出来给我们看看。那是一张2011年8月16日的《包头晚报》,上面的照片已经有些模糊了,黝黑苍老的父亲横抱着李娜,父女俩脸上是勉强的笑容。那时的李娜梳着马尾辫,戴着红色的发卡,还能看得出是个漂亮的女孩子。

  “姐,无论如何我想实现一个愿望。一直以来,我都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关怀,总想回报社会和好心的人们。我想在走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别人一命。”2013年4月的一天,王玉珍收到了李娜的这条短息,顿时红了眼圈,同行的人们看到后也都说不出话了。这样一个被病痛折磨10多年的女孩竟然还想着去救助别人。

  “这条短信李娜给我发了3次,只是她的爸爸一开始说什么也不同意。后来我劝他说,李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证明她自己,证明她对社会是个有用的人。老人家听到这句话后终于点头了。”王玉珍曾经是李娜的邻居,这位小妹妹的不幸让她流泪,而这位小妹妹这样的举动也让她流泪。

  “我早就有这个念头了,就是不知道该找谁。以前以为是找医院,后来看电视才知道是红会管这事儿。”2015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那天,李娜登记成为了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她说,她对自己也有希望,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好起来。

  -采访手记

  黄文华和李娜,不仅是遗体捐献志愿者,还是遗体捐献宣传员。采访他们时,记者跟白云矿区红十字会会长王玉珍一样,心里一阵阵的感动。莫名袭来的恶疾,因负担不起巨额费用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病残的身体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当兵复原的黄文华、中专毕业的李娜,他们原本可以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却被病痛推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然而,他们没有抱怨“老天不公”,没有抱怨“别人不够关怀”,更没有仇视社会,相反,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想要用自己残弱的身体回报社会。不管是黄文华还是李娜,他们面对社会和好心人的关怀,总觉得自己无以为报,总觉得自己对社会没有贡献。然而记者从他们身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巨大的正能量,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淡然,感染了记者。他们正在做的,是多少身体健全的人们都做不到的。

  李娜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好起来。面对贫困的现状、病残的身体,李娜和黄文华从未停止过希望,并且在给别人希望。(记者 郭燕)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