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 一个惊艳世界的“温暖”传奇
建厂初期伊盟羊绒衫厂厂长王林祥向外商介绍原料
ERDOS 2018太庙大秀照片
旧厂房编织。
1436国宾礼
参加鄂绒B股上市庆典仪式
1981年10月1日扩建绒毛厂项目竣工剪彩
1997年-2006年鄂尔多斯集团连续9次获美国美斯公司五星奖
现代化的工厂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40年过去了,从一个小小的羊绒衫厂发展到现在,鄂尔多斯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企业,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让“鄂尔多斯”享誉世界。
2018年8月28日,日落西山,鄂尔多斯集团服装品牌2018秋冬大秀正在中国皇家文化地标——北京太庙上演。
落日余晖、红砖墙、琉璃瓦,还有几缕烟雾缭绕,一群穿着羊绒衫的模特随着音乐姗姗走来……太庙前的享殿广场内,鄂尔多斯的沉浸式舞台,把这个庄严肃穆的地方变成了自己的秋冬秀场,给人们带来一场历史与时尚的视觉盛宴。
今年56岁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绒纺事业部总经理李中秋坐在秀场前排,心潮澎湃,感受着品牌羊绒产品通过国际超模刘雯等人的演绎,在传统地标背景下带来的具有冲击力的时尚感,同时,不由地回想起自己与鄂尔多斯羊绒结缘相伴近40年的激情岁月。
“我刚进厂时,使用的还是刚从日本引进的手摇横机呢,但那时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设备了。”李中秋告诉记者。 1980年10月28日,刚刚高中毕业的18岁少年李中秋,得到了一个让当地人奔走相告的消息:伊盟羊绒衫厂要招工啦!
1979年批准立项的伊盟羊绒衫厂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国内首家全套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山羊绒加工设备和技术的工厂。当时,投资费用需要2300多万元,比伊盟全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就在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伊克昭盟,为羊绒衫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终采取以物易物的补偿贸易模式,用羊绒衫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抵顶日本三井公司的设备技术价款,这在当时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
当年,李中秋很幸运地被招收进厂,成为自治区第一家外向型企业的第一批员工。进厂后他干挡车工,半年下来,师傅们觉得这个后生挺能吃苦,又机灵,便安排他当了保全工。这期间,李中秋遇到了其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人——日本技术人员山田。素以“严苛”待人的山田,唯独对这个勤奋好学却不善言谈的中国小伙子青睐有加,不仅教他保全技术,还提出要李中秋学设计。多年后李中秋回忆,其实他从山田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严格的管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所掌握的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这个日本人让自己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就在李中秋一门心思学技术的时候,他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人——伊盟羊绒衫厂厂长王林祥也看到了企业发展“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羊绒深加工企业仅有北京雪莲、新疆天山、上海毛纺厂等几家,而伊盟羊绒衫厂从日本全套引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比较领先,尤其是内蒙古作为优质羊绒主产区的原料优势相当突出。王林祥认为,只要很好地运作,完全可以在羊绒这个圈子里做成世界第一,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是天方夜谭。
虽然有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国有企业僵化的等级工资制度却与先进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对于羊绒衫厂而言,只有改革,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在李中秋这批年轻纺织工人的期盼中,干什么营生,挣什么钱,才是硬道理。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风起云涌,刚刚当选为羊绒衫厂厂长的王林祥率先亮剑“砸三铁”:
——砸掉固定工的“铁饭碗”,实行“见习工制”和“合同用工制”。
——砸掉传统八级工资制的“铁工资”,实行计件联产全浮动效益工资制。
——砸掉干部的“铁交椅”,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
“砸三铁”改革发生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夕,一时间掀起波涛巨浪,在自治区甚至全国都是超前的,连处在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也组织考察团前来学习取经。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全厂人均工资由38.97元增至120元以上,李中秋和他的工友们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羊绒衫厂成为当地城镇待业青年工作首选,炙手可热。这三项制度后来经过不断完善优化,成为鄂尔多斯集团传承至今的最根本制度。
1987年,王林祥代表羊绒衫厂向上级部门立下军令状,提出为期3年的企业经营大承包。承包后的羊绒衫厂进行各式各类的细化承包,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与运营水平。最终,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3年下来超额1100万元完成了承包任务,相当于每年“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羊绒衫厂。这期间,鄂尔多斯集团历经了它的第一次大变革:伊盟羊绒衫厂与伊盟纺织公司分离,一场“体制之争”,为日后集团的长远发展做成了“奠基礼”。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989年,分立后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外销受阻,国内市场更是一片空白,困境之下,王林祥提出“两条腿走路”的营销战略,外销走出去和内销拓荒同步展开。当年10月,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一则“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播出,让国人知道了羊绒衫,也记住了鄂尔多斯,一个惊艳世界的“温暖”故事,悄然萌动,徐徐开启……
接下来上演的一幕幕营销创新“大戏”越来越精彩,鄂尔多斯品牌营销全面展开,在一轮又一轮被媒体称之为“鄂尔多斯风暴”中,鄂尔多斯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同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
品牌远航的背后,是先进技术的支撑。羊绒分梳技术革新、羊绒深加工技术突破和应用领域延伸、产业化研发体系形成、企业集成式创新,4次技术跨越成为了鄂尔多斯领跑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到2007年,鄂尔多斯羊绒衫外销量达到顶峰的500多万件,内销量也由1989年的14.2万件增长到200多万件。
在鄂尔多斯的带动下,中国羊绒工业迅速崛起,经过几轮原料大战和销售大战,美国和日本的羊绒加工企业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欧洲的羊绒加工日渐萎缩,鄂尔多斯取代称霸羊绒业150年之久的英国道森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羊绒制品大王。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鄂尔多斯从集团化经营到二次创业,从品牌升级到品牌重塑,从制定国际标准到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成为企业传承下来的强大基因,除了一直精耕细作的羊绒产业,企业在棋盘井打造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也风生水起。
如今,众多媒体用“鄂尔多斯用时尚打败了天气”、“鄂尔多斯变时尚了”这样的主题来描述鄂尔多斯,“中国商标金奖”、“中国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奖项也纷至沓来,鄂尔多斯成为羊绒行业标志性品牌和中国纺织服装第一品牌,品牌价值也一路攀升到932亿元,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方阵,在时尚和品牌价值上找到了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而对于怀揣梦想的人来说,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前进,总有达到目的那一天。1991年6月,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不善言谈”的李中秋,在历练中逐渐成长起来, 融入到集团管理体制改革的浩大洪流之中。1996年,作为技术性实干家,李中秋被推到了“前台”担纲大任,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用坚实的脚步实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的最好结果。
特别让鄂尔多斯自豪的是,2001年4月1日,伊克昭盟撤盟建市,当地领导经与集团交流协商,最后定名为鄂尔多斯市,从此,鄂尔多斯集团和这座命运与共的城市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也开创了一座城市以企业品牌命名的先河。
谈到改革开放40年的感受和体会,王林祥表示,鄂尔多斯集团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踏准时代的节拍顺势而为,在关键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驱动力。“如今的鄂尔多斯集团,已经踏上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幸福企业新征程,也将继续在温暖全世界中不断前行。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
记者 手记
说起鄂尔多斯,似乎就像提起一个温暖的老朋友,每到秋冬,很多人都会穿起鄂尔多斯羊绒衫,它飘逸、轻盈、品质优异却不张扬,温暖了我们几十年的岁月。
创立于1979年的鄂尔多斯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改革开放的坐标。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一直坚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步伐,创新奋斗,发展壮大。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开创新之先风,走改革之新路,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积极践行者。
这个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民族品牌,历经近40年风雨磨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追赶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成长为“世界羊绒大王”和“世界硅铁大王”,成为羊绒和硅铁行业的领跑者,让鄂尔多斯温暖了全世界,也让不忘初心的鄂尔多斯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如今的鄂尔多斯,内敛、现代、摩登,等你再次回首,她已经是全新模样,但温暖仍在。(蔡冬梅 冯雪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斯勒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