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鄂尔多斯市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11.01.2016  16:29

  鄂尔多斯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鄂尔多斯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确立了“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品牌,建设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市经济转型期重要地位。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发表了《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署名文章,从战略层面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表明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会后,全市各部门迅速行动,我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明显加快。

  “旅游+”时代,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可以与哪些新业态融合发展?随着旅游者消费年龄、消费习惯的变化,影响旅游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曾在海外学习、现在在鄂尔多斯工作的鄂尔多斯人,结合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情况思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旅游+情怀”。“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形成鄂尔多斯旅游的“人文名片”。一个城市对于游客的距离除了地理距离还有心理距离,抓住心理的距离往往最有效,在游客心中,与鄂尔多斯关联的情感因素越多,越能激发游客旅游的动机。当每一个到过鄂尔多斯、每一个从鄂尔多斯成长起来的人在网络或媒体上看到这个曾与他有关的城市记忆和变化,抓住这些情怀、情感就会激发出他们旅游的动机。蒙古民族豪放热情的性格造就了鄂尔多斯情义深长的酒文化,醇香的美酒是蒙古民族好客的最高礼仪,也是蒙古人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伴着祝福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无垠的沙漠与客人开怀畅饮,与亲人交流感情,对于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正是最好的心灵解压,搭建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境、氛围,让游客与天空、草原、沙漠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无疑能拉进游客与城市的距离。

  “旅游+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借助全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作,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依托现有的村镇资源,保留乡村特有文化和风貌,精心开发迎合现代游客旅游品味、需求的旅游产品,让我市的乡村成为游客心中的最美目的地。

  “旅游+文化”。充分挖掘原生态文化元素,打造我市旅游产业“新名片”。丽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城市,丽江旅游业的成功在于打好了“文化元素”这张牌。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了古城原始的风貌,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文化。在原始民居上改建的家庭式旅馆、原始街道上改建的充满地域风情的餐厅、酒吧和旅游购物商店、由张艺谋导演的展示纳西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舞台剧《印象丽江》构成了丽江旅游的要素,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感官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我市拥有悠久的蒙古族文化、河套文化,“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酒文化”形成我市旅游的“文化名片”;文新广局推出的新版民族舞剧《森吉德玛》,丰富了旅游产品,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可以邀请国内知名导演为鄂尔多斯量身打造一台例如“印象系列”大型舞台剧,将鄂尔多斯风俗、文化、城市景观、城市精神浓缩于舞台剧当中,真正编排一部精彩的舞台剧。同时,广告植入作为一种很流行的营销方式,有着明显的宣传效果,例如“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带动了云南的普者黑旅游,鄂尔多斯旅游的发展也可借鉴这种营销方式。

  “旅游+体验”。依托草原、沙漠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体验式旅游度假产品。体验式旅游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旅游形态,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不同,它充分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和度假性,着重为游客提供有异于日常生活的旅游体验。我市有着丰富的草原和沙漠景观资源,目前以草原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骑马、住蒙古包、吃蒙餐等,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充分融入蒙元文化、游牧文化,开发让游客体验身着蒙古袍、住原生态的蒙古包、像牧民一样制作蒙古食品、学跳蒙古舞等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以沙漠为主题自驾游、原生态沙漠体验式酒店、沙漠越野、沙漠探险、沙漠徒步、沙漠婚纱摄影等主题化的体验产品,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性,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体验产品。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基础条件好,旅游业迎来了融合发展的大时代。面对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融合情怀、乡愁、文化、体验这些新兴的要素,提升鄂尔多斯旅游紧紧围绕“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品牌,建设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奋斗目标,以“增加客源、留住游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融合发展,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新常态下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李育欣)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