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浮华过后,寂寞蜕变

24.07.2015  12:43

多年来,鄂尔多斯一直噱头不断——“GDP赶超香港”、“中国式迪拜”、“康巴什鬼城”“煤矿停产”等。媒体有挖掘不尽的富矿,公众则是雾里看花。经济新常态下的鄂尔多斯,到底是什么样子

暴富下的创伤,孤独与无助相伴

内蒙古人走到外地,几乎都会被问起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富得流油

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地方发展成为金光闪闪的明星城市,鄂尔多斯仅用了10年时间。和其他资源密集型地区一样,鄂尔多斯崛起的神话同样得益于丰富的资源。

于是,人们纷纷用“暴富”来描述她的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建起一座新城、煤老板在北京购房顺带买走售楼小姐、鄂尔多斯人买东西从来不讲价、奢侈品店的导购一听到鄂尔多斯口音便热情地迎了上去、随便一个人就能集资几百万元……诸如此类似乎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经由段子传播开来,充满了调侃和贬抑的味道。

70后的肖晓红坦言,过去那几年过得真的很疯。因为开发,不少人家的财富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么多钱怎么花,一部分人就通过频繁更换豪车来证明富裕的程度。“我们几个女友在豪车上戴着墨镜,放着迪曲,开着天窗,穿行在大街上,肆意地耍酷。”肖晓红笑着说,“有一次,我在北京看中一套房,二话没说全款拿下。

人人都这样,否则能怎样”肖晓红们尝尽“一夜暴富”之时,也不得不背负“标签化”的骂名:鄂尔多斯人不劳而获、大老粗、冷漠……而当民间借贷危机、房地产泡沫凸显后,他们又不得不忍受幸灾乐祸的嘲笑:完蛋了吧

繁华褪去,鄂尔多斯人似乎陷入深深的孤独与无助之中。除了努力与经济寒流抗争之外,如何重塑城市与人的形象,激荡起人心的暖流,成为摆在鄂尔多斯官方与民间面前的必答题。

人心渐渐回归,暖流滴滴汇聚

实话实说,我们正在过难日子。但是,哪个人一生不经历坎坷,哪个企业不经历曲折,哪个地区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不经历一个调整升级期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必能迈这个坎。”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坦言,很多标签绝不是真实的鄂尔多斯人品性,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一直都是诚实厚道、重信守义、乐观向上的。

人心在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中悄然回归。6月上旬,鄂尔多斯被一碗面煮沸:一个母亲在微信上焦急地求助,2岁女儿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能借钱的亲戚都借遍了,请好心人到孩子爸爸开的面馆吃一碗面,帮助孩子筹集医药费。随后的数日,出租车司机、学生、公务员以及各路爱心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吃面的队伍每日都排成长龙,短时间内就凑够了40多万元。

40岁的刘巴彦尔,是达拉特旗展旦召嘎查二社村民,父亲早年运煤时欠下30万元债务,老人去世后,他毅然扛起担子,在牧场和田埂间艰辛十年,最终还清了所有债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鄂尔多斯人讲信义、敢担当。

在鄂尔多斯,经常能听到几句话:“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慢慢来,都会好起来!”人心暖了,经济发展也渐渐走出寒流。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全力扩投资、保运行、防风险,使201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全市各级财政投入442亿元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6%。今年以来,又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并在全市上下掀起第三次创业的热潮。

城市蜕变升级,洗尽铅华呈素颜

怎样审视自身,解决好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就鄂尔多斯而言,最根本的是牢牢抓住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牵动国家战略层面。

转就是转回到本真——终结挖煤卖煤、建房卖房的暴利时代,回到更合理、更平稳、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轨道。

当前,鄂尔多斯已经抓紧启动了一批事关产业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几年以后,鄂尔多斯将新增近20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近30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700万吨煤制油、2000万吨煤化工产能,完成投资600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加上存量经济盘子,一个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更加强劲的鄂尔多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转就是转回到自然——有人说,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嚣;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鄂尔多斯今后的日子恐怕很难再现当初的“暴富”,但拥有平常心之后的每一个脚步,必将坚定踏实。(半月谈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