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 由“黑”变“绿”
鄂尔多斯节水蔬菜种植基地。本报记者吴勇摄
鄂尔多斯市环保局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利用数字环保系统观测排污数据。本报记者吴勇摄
核心阅读
“煤城”鄂尔多斯地处祖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对保障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胆探索水权转换、排污权交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2014年6月,鄂尔多斯被列入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的名单,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机制,促进生态修复。
放眼黄河南岸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灌区之畔,干渠、支渠、斗渠阡陌纵横,织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滋润着这里的万亩良田。曾经大片大片消失的绿色,又渐渐地回到了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提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资源富集、经济飞速发展的“煤城”。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决定了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大的现状。近年来,鄂尔多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变简单的能源输出为能源深加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机制,促进生态修复。
水权转换,让工业农业不再“口渴”
“10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鄂尔多斯灌区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过去,各级渠系设施不配套,渠道老化失修,七成水资源在输水过程中渗漏掉了。”
由于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致使水资源利用率不到40%,不仅每年让2亿多立方米的水资源白白流失,过度灌溉还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地表水与地下水相接,形成大片盐碱地。同时,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一大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在鄂尔多斯市建设。但鄂尔多斯每年7亿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指标中,90%用于农业灌溉。
一边是农业用水大量浪费,一边是工业企业“嗷嗷待饮”。水,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面对这样的尴尬状况,鄂尔多斯人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水权转换。水权转换的思路是,由工业建设项目出资,建设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把输水和用水过程中损失的水量节约下来,满足新建工业项目用水需求。
2005年春天,鄂尔多斯市第一期水权转换工程开始建设。经过4年的艰苦施工,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水权转让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在2008年竣工,2010年初通过验收。工程完成后,实现年转换水量1.3亿立方米,可为相对应的23个工业项目提供生产用水指标,每年能实现工业产值265.5亿元。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久泰能源化工是第一批参与水权转换的企业之一。“水是煤化工的关键因素,通过水权转换,企业后续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可见,远水也能解得了近渴。”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庄荣华说。
水资源转换工程的实施,既解决了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两家的难题,也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新途径。2014年,鄂尔多斯水权转换二期工程拉开序幕。待2016年工程完工后,每年又有1亿立方米水权转换给16家企业。
“鄂尔多斯将走出一条可借鉴的解决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难题的新路,”鄂尔多斯市水务局农牧水利科科长巫美荣说,通过市场机制高效配置黄河水资源,以水权转换的方式有效地整合水、土地、工业项目,沿河工业带将成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
在线监控,依环境承载能力决定新建项目
处于首都北京的西北上风向,又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特殊的位置决定了鄂尔多斯治沙的任务更为艰巨。
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不懈进行沙化土地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然而,煤炭、火电、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鄂尔多斯的主导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约束的矛盾仍很尖锐。
“如何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保障产业发展始终处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是鄂尔多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鄂尔多斯市环保局副局长韩伟说。
今年4月,鄂尔多斯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大纲》。新项目上马前,要对土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水资源等一切与环境相关的指标都进行严格限定。项目方案要依据环境容量而制定,这个原则为鄂尔多斯今后的产业规定了发展方向。
怎样评估工业排放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的在线监控是关键。“过去搞环保监察是件苦差事,必须人员到现场沿线巡查,现场采集。对企业无法做到实时监测,采回的样本也可能不准确。现在,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动动鼠标,就能监测到远在工业园区的企业排污口,很快就能调出水体污染指标数据。”在鄂尔多斯市环保局的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张永强利用全新的数字设备对各工业园区、企业、城区等进行污染物实时监控。
“通过分析持续监测的数据,能指明我们该怎么调整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对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也不仅仅限定在整个鄂尔多斯市的大范围内,还可针对某个特定区域,甚至对单独的工业园区开展环境承载力调查和监测。”鄂尔多斯市环保局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科副科长任包青介绍,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还需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
排污权交易,让减排成为企业内生动力
鄂尔多斯重点企业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两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居内蒙古之首。同时,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又需要发展一批能源化工重大项目,项目需求和日益紧张的污染物排放指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鄂尔多斯率先在自治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工作。并规定,获得排污权将成为今后企业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鄂尔多斯环保局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中心副主任昂格拉玛告诉记者。
7月,鄂尔多斯环保局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中心迎来了购买排污权的第一批企业。目前,13个项目已经核定完成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待排污权交易完成后,项目将进入环评批复阶段。
在购买排污权的众多项目中,蒙泰东胜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是当前申请购买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企业。按照建设标准,项目每年需要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各1450吨。按照原则上一次性缴纳5年排污费的标准,企业需一次性缴纳725万元排污费。虽然缴纳排污费相应拉低了企业利润,但企业负责人表示,“只有更环保的项目才能提高收益,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据介绍,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取的收益将作为环保专项资金,加大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同时,可以有效限制污染重、排污量大的项目进入,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今后,污染治理将从政府强制行为变成企业经营决策的一部分。”韩伟说,“企业通过减排措施削减下来的污染物排放指标,也可以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经济收益,有利于提高减排单位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减排就有了内生动力,能够持续促进整个区域内的排放总量稳中趋减。”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