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草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荒”这是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700多万亩生态无人区的真实写照。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端,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境内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属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区。十年九旱,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自然环境极其脆弱。
“ 鄂托克前旗地处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区,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传统养畜、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牧民增收缓慢,草原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高级畜牧师巴雅斯胡良说。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相互制约这一历史性难题,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深入实施“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启动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紧紧围绕“给自然生态减压,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目标,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优质安全、生态高效、规模经营”的现代畜牧发展路子,努力把草原牧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牧区。
“尤其是‘3S’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草原管护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植被明显改善。”巴雅斯胡良特别强调。
据了解,“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运用“3S”技术建立的草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将草原管理模式改善为定点多方面的实时监测管理,有效解决草原管理工作复杂,草原生态环境治理艰难的草原难题。意义在于能够定点监测草原牧草长势动态,牧草产量及分布,草原旱虫灾状况等草原资源信息,构建数字化草原资 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及时准确获得草原资源变化的信息,实现草原资源实时监测预警,有效解决草原复杂性导致管理工作艰巨的难题。
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不断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数字草原建设,提高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2012年, 鄂托克前旗率先在全市启动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应用“3S”监测技术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每年的7、8、9月牧草生产期,对全旗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生产力进行科学监测,编制了《鄂托克前旗牧业年度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监测报告》和《鄂托克前旗牧业年度天然草原以草定畜工作实施方案》,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适宜载畜量标准进行科学核定,将以草定畜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镇、各嘎查(村),将减畜任务具体落实到农牧户。
通过“ 3S”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实施了“三化”草原快速治理模式。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采用短期禁牧、多种牧草种加密免耕混播、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在主试验区哈日色日嘎查,经4年治理后,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由7--8种增加到24--26种(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高度、盖度、多度显著增加,提高载畜量近十倍。其中补水区植物种类增加更显著。严重盐渍化的地面盐碱逐渐消退,并开始生长牧草。
“我们通过‘3S’技术将全旗境内的全部地理信息进行了数字化管理,重点将草原的基本情况、草原分布的地理坐标等信息全部纳入到系统信息库中。”鄂托克前旗副旗长赛希雅拉图说,这一新技术让草原管理的海量信息变得简单明了,为开展以草定畜、落实草原生态补奖、加强草原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鄂托克前旗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指着墙上的草原植被指数分布图说:“近年来,我们严格执行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建立生态自然恢复区750万亩,加上‘3S’技术的应用,草原得以合理利用,生态植被明显提高,2014年草原植被覆盖度达49.3%,这在荒漠化草原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在数字草原信息中心,还可以一目了然查询、监测到全旗所有牧民家的草原权属、自然灾害、草原病虫害、滥垦乱挖等信息。
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2014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7亿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市第一,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宋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