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马兰花是一朵什么样的花

30.04.2016  18:14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30日电(毛丫、王春霞)“幽幽马兰花,阡陌开无主。雨润凭天赐,生而不择土”。初夏五月,惠风和畅,马兰花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大门的鄂托克前旗草原将成为一片“紫色海洋”。在中国,由花而节向来以南方为盛,北方少有权威。有“马兰花故乡”之称的鄂托克前旗,计划在这片“花卉经济”中占得重要一席。作为“马兰花节”的主办地,鄂托克前旗正以行动向外界阐释:马兰花是一朵什么样的花。

盛开的马兰花

   “点花成金”, 呈现一个“浓缩的内蒙古

  鄂托克前旗举办过几届马兰花摄影节,以广邀摄影家采风为主题。从今年开始,“马兰花节”将成为鄂托克前旗的一张名片,它将统领调动全旗及周边所有旅游资源,持续向外界“绽放”美丽。

  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张占霖认为,鄂托克前旗旅游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新机遇。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又逢《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的重要战略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大门和呼包银榆经济区冉冉升起的新星,鄂托克前旗有责任、有能力率先成为内蒙古旅游发展核心战略引擎之一。

  本届马兰花节主题为“草原花脉劲、兰映鄂前旗”。集蒙元文艺、文化论道、蒙风盛宴、花海观赏等元素,包含祭敖包、赛马周、搏克周、万人赏花、本土红酒品鉴、摄影艺术大赛、“寻找马兰姑娘”选拔赛、自驾游、“马兰诗语”有奖征文、马兰花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整个“花期”将持续到12月。

  马兰花自然保护区位于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自2008年被内蒙古林业厅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围封、禁牧等措施,马兰花面积由4万亩逐步扩大到10多万亩,现已成为内蒙古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马兰花保护基地,也是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内蒙古摄影家创作基地。

  马兰花是鄂托克前旗的名片,鄂托克前旗是马兰花的故乡。“花脉”体现一个地区花会经济的繁荣。马兰花生长在很多地方,比如: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但最先打出“马兰花故乡”招牌的却是鄂托克前旗。谓之“草原花脉”,是因为马兰花是鄂托克前旗的旗花,能在干旱中逆势开放,将整片草原渲染成紫色,放眼望去,呈一片片紫色的花海。鄂托克前旗不仅拥有自然生长超过10万亩的马兰花,而且这朵绽放7至10天的“五月之花”,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马兰花精神”:她象征鄂托克前旗人“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品格和“勇敢、善良、坚毅、宽容”的品质。

美丽的巴音希泊日草原

  马兰花又名马莲,耐干旱、耐盐碱,生命力旺盛,5月上旬正是花开时节,花大新奇,花色绚丽,鲜艳夺目。花有蓝、紫、雪青等色。花期5-6个月,每次花可开花7-10天,颇耐观赏。千百年来,在草原上繁衍生息的牧民习惯了她朴实的存在。如今,她将成为绝对的主角,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节庆活动里,成为助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金花”。

  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内蒙古南端,距银川市仅120公里,紧靠银青高速公路、包兰铁路和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发展优势明显,是了解内蒙古草原的必经之地。

  张占霖告诉记者,鄂托克前旗精华荟萃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类旅游形态:壮美峡谷、长城内外、沙漠草原、河流湖泊、生态成果、蒙汉一体、民俗文化……这里是汉族人的大漠边关,是蒙族人眼中的肥美草场,是海外友人的神秘中国组成部分,是现代人重要起源地之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区,是自然景观原生态体验区,是一个不挤而美丽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培育“马兰花节”品牌,旨在打造一个原生态、初体验的草原南端“小内蒙古”,让游客体验一个“浓缩的内蒙古”。

    以花为旗,向业态“n次方”迈进

  “马兰花马兰花,开放在六月的草原。马兰花马兰花,一身傲骨映着那蓝天。马兰花马兰花,微笑在家乡的牧场。马兰花马兰花,美丽芬芳拥抱着阳光……”这首腾格尔先生创作的《马兰花开》,已于四年前被确定为鄂托克前旗的旗歌。一同被确定的,还有旗花马兰花。彼时,以摄影为题的马兰花节在知名度、群众基础、基础投入等方面,已为后续的品牌深耕和延拓做足了准备。

  不同于传统的、单层面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地区,鄂托克前旗因毗邻陕西、宁夏,在作为蒙元文化保留与传承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的同时,还自然和谐地呈现了汉族、回族及西夏多元文明的水乳交融。有人评价,河套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一条内蒙古自治区通往西部的重要文化、生态和景观廊道。

  数十年的生态治理和农畜牧业科技化发展,不仅优化了草原本色,更让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怡然自得的独特魅力。、“农家乐”、“牧家乐”几乎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当地增色。观摩、参与农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称得上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旅游体验。

 

  如今的农牧民普遍住着平层别墅,动辄掌管着上千亩草场,饲羊喂马靠机器,忙时种草料,闲时搞牧家乐,一年收成普通的有二三万元,多的上百万元。高收入滋养了文化的生命力,民间原生态乐队和吟游诗人在这片草原上并不鲜见。

  “马兰花节”临近,孟克巴雅尔在自己的牧家乐忙前忙后,还要抽空聚齐“亲兄弟民乐组合”——老大吹笛子,老二拉三弦,老三敲扬琴,老四拉四胡,老五老六使的是马头琴,唯一的姐姐是一名打琴手。无论从小锻造的歌艺琴技有多娴熟,他们还是勤以练习。“现在的游客来了草原不仅要吃好喝好,骑马射箭、篝火晚会是必备的,除此之外还要有文化娱乐,借助这个乐队我们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宣传出去,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传承。”孟克巴雅尔说。

  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云龙告诉记者,在区位上,鄂托克前旗也享用着临近银川带来的便利。鄂托克前旗距银川市仅120公里,紧靠银青高速公路、包兰铁路和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借银川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为契机,主动融入宁夏旅游大格局,资源产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与银川实行区域联动,主动融入宁夏滨河新区全域5A景区的大框架体系中。

  内蒙古与宁夏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互动,生动地体现在鄂托克前旗与银川两地居民的生活中。每年的旅游旺季,孟克巴雅尔等牧场主们除了接待内蒙古游客,银川居民和以银川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也是他们的主顾。而到了周末,鄂托克前旗的居民会花上一个小时的车程到银川采购消闲。这种深入日常的互动盘活了两地旅游资源,更使鄂托克前旗旅游业脱离了季节性、地域性和品位上的单一发展,逐步向业态的“n次方”迈进。

  一花引来百花开。“马兰花节”的品牌效应、独特的区域位置、参差多态的文化形态和品类多样的观光资源为游客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条“寻花之旅”。

    以花为媒,打造一席流动的盛宴

  “花海”引爆乡村草原旅游,其带来的效应不可估量。眼下,马兰花就担当着这样的使命。鄂托克前旗想做的,就是将马兰花与鄂托克前旗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赋予马兰花节更为丰富的内涵,形成在北方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业内人士指出,一季“花香”很难产生持久的效益,要想开足旅游马力,一方面,要合理布局“花海”、村庄以及旅游配套设施,重点要强化“花海”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发展特色民俗经济。另一方面,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的同时,要鼓励群众参股经营。

  鄂托克前旗2016年的旅游发展战略正契合了这一观点。这个旗将2016年确立为“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年”,当地要在“德善草原·大美前旗”的引领下,探索构筑“一道一核两翼多节点”的文化旅游发展架构。

  一个景区是否具有持续潜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最直观的评分点。今年,鄂托克前旗要建设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力争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游客服务和集散基地。同时完善重点区域旅游标牌和农牧家乐特色标牌的制作与建设,提高游客可进入性。

沙漠大峡谷风光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最终吸引人的也是它的特色文化。今年,鄂托克前旗开始深入挖掘六胡州文化,建设六胡州博物馆,以此带动宥州古城、希泊尔草原等景点的开发建设。同时按照西线提质增效、东线全域组团开发的思路,以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为中心重点打造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文化产业园、圣火文化公园、职教园区“四位一体”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敖勒召其镇为中心,将上海庙镇定位为现代城市游基地,昂素镇定位为民族文化体验游基地,城川镇定位为红色游基地,发展一批特色农牧家乐。按照预定功能区划逐片启运,重点打造“两街六馆一广场”,有目标的培植民族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和商户,带动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启运。

  实施品牌活动建设方面,做大做强马兰花艺术节、大汗行宫百堆篝火狂欢夜、大沙头音乐节暨汽车越野赛等品牌节庆活动,特别是将非遗与旅游融合起来,全新打造圣火文化节暨冬季那达慕,使之成为鄂前旗又一代表性品牌文化活动,弥补冬季旅游短板。

  鄂托克前旗旅游发展计划可谓正逢其时。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召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视频培训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战略。

  何为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这与“鄂托克前旗旅游发展模式”不谋而合。

  作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鄂尔多斯搏克文化之乡”的持有者,仅限于发牌一样的发出这些名片,对于鄂托克前旗旅游业的明天是不够的。当地谋划的,是将鄂托克前旗旅游打造成一席流动的盛宴。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