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专访赤峰市市委书记王程熙、市长毕力夫

24.08.2015  09:51

  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做到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保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近日,记者专访了赤峰市市委书记王程熙、赤峰市市长毕力夫。

   “稳”中保持增长“进”中迸发活力

  今年以来,赤峰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多措并举稳定经济增长,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抓企业生产,稳定经济运行。针对赤峰经济下行主要是工业和房地产业下行的实际,我们继续实施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深入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通过争取大用户直供电份额、加大电价补贴力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减免缓各项税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市场融资、引导民间投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通过推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涉企改革举措优化发展环境,通过鼓励企业技改升级、引联重组、延长链条激发自身活力,多措并举稳定企业生产。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冶金、食品、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8.3%、10%和13.1%,支撑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二是抓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支撑。我们坚持自身挖潜与引进争取并重、扩大增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在各领域培育实施了一批优质项目,保持了投资稳定增长,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年初确定市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46项,年内计划完成投资789亿元;上半年动开工544项,完成投资326.2亿元,同比增长14.3%。列入自治区调度的重点项目58项,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90.3亿元;上半年动开工51项,完成投资75.4亿元。大地云天化缓控释肥、浩克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新技术、新型化工项目,带动工业加快向新型化迈进;中粮150万口生猪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阿鲁科尔沁旗80万亩现代草业基地等一批大型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产业的农牧业生产新方式;京沈客专连接线、东台子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进一步改善赤峰市发展条件带来了新契机。

  三是抓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我们坚持稳增长、促转型协调推动,坚持做好存量调优、增量做强工作,努力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工业集中力量推进有色金属、清洁能源、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四大基地建设,推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向加工制造为主转变,加快建设面向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推动克什克腾旗煤化工园区依托现有项目延伸链条,大力引进培育更多精深加工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能力将达到84万吨和22万吨;电力装机达到740万千瓦,其中风电310万千瓦;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7亿立方米,规模以上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80家。农牧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在稳定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和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为关节点,以设施农牧业、高效节水农牧业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我市粮食产量已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年度家畜存栏达到2000万头只,节水农业面积达到600多万亩,初步建成了我国北方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服务业继续推动辐射蒙东、冀北、辽西的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和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转型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5.4亿元,增长8%,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3%。

  四是抓政策机遇,谋划长远发展。我们既立足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着眼长远开拓空间和增强后劲,抢抓国家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对接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关联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眼与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共建、基础互通、旅游互动谋划重点支撑项目,争取把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十三五”规划项目盘子,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变为发展后劲和动力。当前,我们正在谋划能源煤化工“双千双百”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火电和新能源发电装机各1000万千瓦,煤制天然气达到200亿立方米,建成面向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京津冀的清洁能源保障基地;积极参与东北三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区域合作,推动“锡赤朝锦”一体化发展;全力争取赤峰列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我市已有12个重大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总投资达808亿元。

  五是抓民生工程,转化发展成果。坚持把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来谋划,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来实施,放在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态条件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推动,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注重环境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注重培养农牧民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全市农村牧区面貌和农牧民文明程度极大改观。推进扶贫攻坚方面,坚持点上扶贫与面上扶贫统筹考虑,把解决一村一户的贫困与解决一乡一县的落后统筹安排,在综合推进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社会扶贫基础上,探索了“杠杆式”金融扶贫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与自治区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努力让全市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记者郝斌 高宇 徐永升 王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