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的守护者
紧张检修
紧张工作
破冰
无人机检查
守望
收工
这座黄河铁路桥长约4公里
文·摄影/记者 查 娜
1月份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冷的时候,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在户外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想一想都是打哆嗦的事情。李建斌和他的工友们,则经常在这样的天气里工作。
1月4日凌晨,李建斌和阚旭东、王永利、闫振、马景源、刘力玮等工友准备利用早上没有列车运行的“天窗点”,完成对黄河铁路桥的日常检修。从工区到作业点开车需要十几分钟,几个人在夜色中,带着工具出发了。检修车停在桥北侧的入口处。隆冬的深夜彻骨的寒冷,风似乎瞬间就能把人吹透。虽然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几个人还是冻得打哆嗦,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是在黑暗中开始的。
今晚的“天窗点”是7~9时,这个作业时间并不宽裕。打开上道用的技术门,到达作业区间,就要加快动作了。从铁路桥北侧的楼梯上桥,大家很快到达了指定的作业点,熟练地开始检修。室外温度已经达到零下23度,戴着手套也会觉得冷,但是为了保持敏锐的触感,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工人们都要摘下手套。不一会儿,手就会冻得没了知觉。
走到桥梁的中央位置,在1米宽的木板道上,风强劲的随时能把人吹倒。那种黑暗中悬空行走的感觉,即使身强体壮的男子也会感到恐惧。而桥隧工们早就适应了这种严酷的作业环境。在黑暗中,工友们安全帽上的顶灯发出的微光,是彼此温暖的回应与鼓舞。
从北向南眺望包西线黄河特大铁路桥,有个弯曲的弧度,火车从上面驶过,特别有画面感。这座铁路桥长3918米,是内蒙古最长的一座黄河铁路大桥。每天有25列客运列车和上百辆货运列车从上面驶过,其中不乏万吨级别的庞然大物。因此,保障这座桥的安全和稳固极其重要,李建斌和他的工友们就是它的守护者。
李建斌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工务段包头南桥工区的工长。这个工区一共有20名桥隧工。在铁路的众多工种里,桥隧工是不折不扣“多面手”,他们既要会泥瓦工的堆砌、勾缝,还要会电焊工的点孔、焊接,他们还要会做木工活儿,同时还得掌握各类机械的使用。十八般武艺样样拿手,才能诊治铁路桥涵隧道得各种“毛病”。
包头南工区管辖着92座桥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包西线黄河特大桥。它每天担负着来自上海、重庆等25趟客运列车及近百趟货运列车的运行,是检修重点。“全桥长3918米,有23万多个螺栓,隔天检查一遍,工作一周相当于跑一个‘马拉松’。”李建斌说。为了确保线路安全,李建斌和工友们走到现在,绕地球一圈都有富裕。
不仅如此,每次检查除了桥面部分,桥隧工们还要爬上30米高的钢梁架,查看螺栓生锈和裂纹情况,检查完桥梁上半部分,桥梁下部也不能放过,桥墩支座所处位置狭小,只能侧身趴着用检查锤敲击每处螺栓,查看是否松动。
如此,一个班下来,累计敲击螺栓万余次。下工后“咣咣当当”的敲击声还时不时地在他们耳边回荡。桥隧工得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严寒酷暑是最难熬的时候。人在桥上,没有个遮阳避风的地儿,夏天烤得像粒葡萄干,冬天吹得像块腊肉。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20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李建斌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对钢梁多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哪里“不顺溜”;拿检查锤敲一敲,就能判断出问题出在哪儿;走在30多米高,不到1米宽的检查道上,健步如飞。
李建斌1994年退伍后就进入包头工务段成为一名桥隧工,与桥梁打了25年交道,各类故障的原因、现象和处理方法,他都了然于胸。在工作中,他还将长出现的问题密密麻麻记了1本,设备问题在这部“土教材”上都能找到“治疗”方案,因此青工们都称他为“桥隧老中医”。
这座不会走过行人和车辆的桥上,像李建斌一样的桥隧工们检修工作鲜为人知。而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才确保了铁路线上每座桥梁涵洞的安全行车。寒冷与黑暗中,他们的坚守给了列车运行安全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