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赞” 内蒙古长城总长度位列全国第一 长城保护也要“全覆盖”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内蒙古长城属于中国北方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长城区域,今天拥有全国最多、最集中、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长城古迹。从先秦一直到明末,包括战国时魏、赵、秦、燕和此后的秦、汉、北魏、北齐、隋、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在内蒙古都有遗迹可寻。
在我国拥有长城的16个省区市中,内蒙古的长城总墙体调查总长度为757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二是时代最多。内蒙古长城包括了战国赵、秦代、北魏、金代、明代等11个时期。三是体系最健全,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四是内蒙古长城保护工作开展得时间长,早在1982年,全国第一次靠党政、发动群众的长城保护工作方针。2005年,国务院批准开展长城保护工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把“长城”“界壕”列入自治区依法保护的重要文物古迹。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积极开展了全区长城保护、管理、维修工作,公布了一批长城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名录。自治区要求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要按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划定本行政区域内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报内蒙古文物局备案。同时明确各地要由盟市牵头,统一部署,安排专人,组成专门队伍,进行实地勘察,特别要结合我区正在进行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与规划编制单位沟通、对接,要主动会同协调地方土地、规划等部门,充分根据本地长城现状及保护需要,开展划定工作。此外,内蒙古文物局将对历年长城保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察,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将依法问责。在长城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组织盟市、旗县文化文物部门,陆续开展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长城保护工作,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区长城资源调查,陆续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区提出保护长城要实现“全覆盖”,并与各盟市、旗县都签订了长城保护责任书,也开展了部分长城段落的保护维修和抢救工程,为保护长城起到了积极作用。(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