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十个全覆盖”敲开百姓幸福门
住上新砖房、走上水泥路、喝上安全水……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一道道困扰农村牧区发展的难题被逐步破解,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转化为农牧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幸福生活。
盘点“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以来,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姓喜事还真不少,比如“出行不沾泥,饮水不出门,用电用网不发愁,即便最偏远的嘎查牧民也能看上电视了”……细数这些件件关系百姓的小事,却是桩桩关乎民生的大情。
蓝天流云下,广袤田野中,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等几个嘎查的民居整齐划一,颜色鲜艳的彩钢瓦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笔直的柏油路,宽敞明亮的村综合服务站,电视机前农牧民的幸福笑脸,勾画出一幅靓丽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家住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的何玉龙是出了名的种田能人,60岁的他全部的生产生活都靠着家里的35亩田和20来只羊,1994年何玉龙带着家人从阿右旗孟根苏木搬迁到了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
2015年,一场关乎我盟农村牧区的历史性大变革——“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启动。生活在农村的老何也因此赶上了一次生活质量的大跨越和幸福指数的大提升。“爱人身体不好,家里家外就我一个人忙乎,现在田里都是膜下滴灌,既节水还省人力,种点青储玉米就等着秋天收成了。”何玉龙边笑边念叨:“现在儿子结婚了,女儿研究生也快毕业了,‘十个全覆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数字电视不花钱,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眼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真是要感谢咱们的政府咱们的党!”
在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同时,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关心农牧民的钱包能否鼓起来。嘉尔嘎勒赛汉镇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区土地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注重工程项目与产业发展互融互通、同步推进。围绕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打造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目标,2016年,全镇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为79542亩,实施节水灌溉面积为30000亩。同时,优化种植结构,玉米种植比例从2015年的80%降低到2016年的31%,玉米“一粮独大”的局面明显改善。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着力推进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养殖业转变,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结构协调发展,实现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培育扶持了一批生猪、肉羊、肉牛标准化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农区畜牧业规模达7万头以上。
嘉镇“明星嘎查”塔日阿图嘎查书记李剑英说,过去,农业技术和条件落后,当地农民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因为玉米市场饱和价格下跌,一些农民辛苦一年却赔了本。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深入到农牧区家家户户,嘉镇政府在新的产业规划上,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项目与产业发展互融互通,使农牧民既成为“十个全覆盖”的受益者,也成为投资者和建设者。
李剑英介绍,通过两年的不断努力,在政府扶持引导和农民的积极探索下,塔日阿图嘎查自建12个合作社,通过种植、舍饲养殖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之前大田种玉米销路成问题,现在有了合作社,商家下订单我们种植。例如我们与宁夏中卫市一家公司签订合同,种植1000亩毛豆,产品直接出口国外。”
对这种合作社模式,在温棚里忙着除草的周金兰十分赞成:“这是一条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好门路,现在足不出户守家就能挣钱。”
无论是改善村镇面貌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还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腾格里开发区都是本着“规划先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村镇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与新农村新牧区、扶贫攻坚、产业带动、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把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牧区辐射。开发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计划总投资5.97亿元,自2014年以来已累计投资5.6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5%。截至目前, “十个全覆盖”工程10个项目中,已完成安全饮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活动室5项工程,其余危房改造等5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其中,已改造危房2215户,目前正在申请新的建设任务;巷道水泥硬化已完成91%;完成了9个牧业嘎查309套风光互补系统光伏增容设备的安装和2014年度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5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在建设;已新建及改造便民连锁超市5家,5月底将完成其余11处超市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文/闫琛琛)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