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变绿绿生金 特色种养业成为绿富同兴“金产业”
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万亩梭梭林。
在岗位上工作的高新区工厂工人。
阿拉善高新区厂区一角。
用驼奶制作的护肤品。
居延海的飞鸟和人类和谐共处。
奇特的海森楚鲁风蚀型花岗岩景观。
生机盎然的居延海。
沙海生金,说来容易,但对于阿拉善盟来说,做起来绝非易事。
作为全区土地面积最大的盟市,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生态脆弱区占到整体面积的94%。
面对这样的立地条件,智慧的阿拉善人没有被吓倒,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扬长补短、沙海淘金, 让沙漠中长出特色“金产业”。
多年来,立足特色资源禀赋,阿拉善盟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将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沙漠资源,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双峰驼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取得了可观效益。
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44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823家。
成功开发与研制出沙产业产品110余种,申请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产品标准48项。
“十三五”期间,全盟林沙产业产值达199.5亿元,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
……
放眼当今的阿拉善,沙变绿,绿生金,赚足了沙漠金。
生态沙生新产业 绿了沙漠富了百姓
来到贺兰山北麓乌兰布和沙漠南缘,一片东西望不到头的绿色林带挡在沙漠之前,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由退耕还林建设的万亩梭梭林如同忠诚的卫士携手筑起的防护屏障,牢不可破。
王会军是茫来嘎查的牧民,这几天,他种植的3000亩苁蓉喜获丰收。“这次一共收了有5000多斤,按照市场价一公斤20元出售,收入5万多元没问题。今年秋季还能再收获一次,一年下来光卖苁蓉就能赚8万多元。再加上我们一家三口的禁牧补贴和我干护林员的工资,一年挣个十四五万没问题。”说起种植肉苁蓉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王会军脸上满是欢喜和自豪。
种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生态沙生新产业,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盟情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绿化进程和生态建设步伐,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王会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梭梭和苁蓉结下了不解之缘,“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全靠着眼前这片‘绿色’。”他动情地说。以前,茫来嘎查的生态环境脆弱,遍地黄沙,王会军靠养羊为生,但地上不长草,只能购买饲草料喂养,一年到头不赚钱还赔钱,无奈他于2003年被迫到外地打工。2011年,阿拉善左旗全面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他被“吸引”重返家乡开始种植梭梭并嫁接苁蓉。如今,王会军家的收入节节攀升,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鼓励牧民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阿拉善盟出台鼓励农牧民种植梭梭林和发展沙产业优惠政策,确定梭梭种植户给予适当奖励性补贴,并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沙产业片负责制。通过政策扶持,启动了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设。
目前,阿拉善盟已形成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个沙产业基地。如今,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
生态沙生新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在内蒙古宏魁苁蓉集团梭梭林基地,只见一片片梭梭林迎风而立铺向天际。该集团是阿拉善盟较早发展沙产业的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梭梭种植、苁蓉接种以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据该集团党委副书记任存福介绍,为了加快培育沙产业,同时也让更多农牧民加入到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来,集团于2011年建立了农牧业产业化肉苁蓉—梭梭基地,成立了宏魁沙产业合作社,由企业出技术、设备、种子和苗木,无偿提供给合作社的农牧民,规范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和锁阳。农牧民收获后,企业以市场价收购进行深加工。“目前,我们已累计带动2万多名农牧民通过沙产业增收。”他说。
为使生态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盟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48家企业投资沙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不仅有效保障和稳定了农牧民发展沙产业的收入,提高了沙产业深加工的附加值,更构筑起了沙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梭梭人工林种植508.3万亩,接种肉苁蓉76.2万亩,年产肉苁蓉1500吨;接种锁阳24万亩,年产锁阳2000吨以上;围封保护黑果枸杞8.8万亩;种植黑果枸杞、沙漠葡萄等精品林果业7.6万亩;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林沙产业年产值达32.6亿元。
蓬勃发展的生态沙产业如今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阿拉善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生态沙生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沙漠之舟” 承载健康产业新使命
作为全国双峰驼的主产地,阿拉善盟被誉为骆驼之乡,全盟骆驼存栏数曾一度占到全国骆驼总数一半以上。然而,随着骆驼在沙漠地区传统的驮骑等功能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加之骆驼繁殖周期长、养殖效益低等因素影响,造成牧民养驼积极性普遍下降,双峰驼一度面临濒临消亡的严峻考验。
为了“唤醒”这份“沉睡的资源”,近年来,阿拉善盟将驼产业作为兴边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力抓好落实,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协调服务等方式,加大对驼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让“沙漠之舟”载负起健康产业新使命,再踏新征程,续写新传奇。
从高空俯瞰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中,一座白墙蓝瓦的建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在其生产车间内,一桶接一桶的新鲜驼奶正在被倒进保鲜罐里,经过生产线的高速运转,新鲜的驼奶被加工成驼乳粉、驼奶片等产品推向市场。
“正是因为我们龙头企业的落地,才增强了带动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正在转变观念,开始通过养殖母驼销售鲜驼奶增收致富。”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启伟说。
接着,冉启伟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收购鲜驼奶的价格是每公斤30元,奶驼经过驯化后一天能产七八斤奶,成本也就是1斤鲜奶的钱。一峰骆驼一天的利润能达到100多块钱,一个月能赚3000块钱,现在卖驼奶有账算、有钱赚。”
6年前,因为缺乏生产资料,巴丹吉林镇巴音博日格嘎查的牧民永红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如今,跟着龙头企业养奶驼,永红租了4万亩草场,成立了合作社,骆驼数量发展到300多峰,年收入达到105万元,他因驼奶致富出了名。
目前,全盟自主制定阿拉善双峰驼生产标准体系16项,在牧区培育建设养驼专业合作社54家,认证双峰驼生态牧场167户,驯化挤奶驼1万峰,建立奶源基地20家,骆驼奶中转站7家,发展挤驼奶户400余户,带动骆驼散养户900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农牧民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
不仅如此,阿拉善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培育力度,将传统的骆驼养殖转化为新兴的健康产业发展优势。
“这就是可以吃的睡眠面膜吗,好神奇!”“这个驼峰油护手霜手感好,味道香!”……在内蒙古骆驼研究院产品展示厅的驼乳化妆品展柜前,不时传出参观者阵阵惊讶的声音。
2020年,该研究院在研究驼乳化妆品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睡眠面膜、驼脂唇膏、驼脂霜、乳清乳液等系列产品已经过实验、终试阶段,正式推向市场。
阿拉善盟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986.4万元,实施驼产业类项目40个。建成全区首个骆驼产业科技园、全国首家骆驼研究院,推动驼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重点对骆驼基因、骆驼生物制药、骆驼良种化繁育及驼乳制品等进行科研攻关,致力打造驼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推出骆驼奶食品、驼肉食品、驼胶保健品、骆驼系列高端纺织品以及生物制药等系列产品。现已有液态驼奶、全脂驼粉、全脂发酵乳粉及驼乳益生菌活性片等4个系列20余种产品相继上市,另有5个系列17种产品已经进入深层研发环节,骆驼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
阿拉善盟将骆驼非物质文化与沙漠文化、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别具特色、交融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新格局,做亮骆驼文化品牌。目前,全盟骆驼产业注册商标达33个,已形成品牌效益的企业有13家,全盟骆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记者 张兆成 刘宏章 李晗 徐跃 马建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