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点沙成金” 美丽与发展双赢

24.09.2015  12:50

郭新军的家,坐落在沙漠深处,被梭梭林包围。

    九月的阿拉善,秋意盎然,层林尽染,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对阿左旗吉兰泰镇的牧民郭新军来说,最近也是他们一家人特别忙的时候,他们起早贪黑,忙乎在自家1万多亩的梭梭林里。“尽管这几年为种植梭梭林投入了不少钱,可看到这梭梭林一天天地成大,能为子孙后代做件好事,我打心眼里高兴啊!”郭新军憨笑着说。

    在阿拉善,许多像郭新军一样的农牧民,放下羊鞭,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特色沙产业,种植梭梭林,实现了“点沙成金”。

  金秋时分,人民网记者一行走进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探访这里生态建设发展与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情况。

   能人带头,沙产业鼓了农牧民的钱袋子

  出了巴彦浩特镇,沿着吉兰泰镇方向驱车行驶1个半小时,再拐入一片沙丘地带,行驶了近40分钟,隐约看到前方显露出房屋的轮廓,这就是阿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郭新军的“大本营”,他是当地有名的苁蓉种植大户,也是带领当地农牧民致富的能人。

  今年57岁的郭新军面色黑红,十分健谈,与记者说起种植梭梭林的事,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他本是哈图呼都格嘎查一位普通牧民,他家有11000多亩草场,分布着9700多亩天然梭梭林。脑筋活套的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牵着十匹骆驼十匹马,勇闯深圳开发旅游。短短几年,淘得近20万元的金。虽然后来这笔资金没有带回阿左旗,但下海的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点亮了思维。

  苁蓉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一种珍贵药材。过去放牧的时候,和其他牧民一样,郭新军每年都要挖一点苁蓉来贴补家用。但梭梭林里的天然肉苁蓉数量很少,每年仅能挖一二百斤,收入十分有限。能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天然梭梭林里接种苁蓉?爱动脑子的郭新军冒出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

  1995年4月,他开始在自己的草场试种肉苁蓉、培育梭梭。2000年,在退牧还草的政策下,郭新军毅然卖掉了自家的300多只羊和70多峰骆驼,围封草场,种植梭梭和苁蓉,每年仅采挖苁蓉一项就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郭新军致富不忘乡亲,2013年,他联合5户牧民办起了“达雅尔赛苁蓉种植合作社”。他个人出资5万元,并拿出5公斤苁蓉种子,带动牧民种植梭梭、苁蓉。在他的带动下,现已有45户牧民加入到了合作社,实现了就地转移,治沙又致富。

  “这比传统的放牧收入高多了,农牧民也乐意干。”郭新军说,发展合作社目的是为社员提供苁蓉、锁阳等沙产业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提供运输、包装、销售等服务,让牧民能够实现产业化种植与销售。

  在郭新军家的屋后,成片的梭梭林显露着生机。在他的眼中,这片充满生机的梭梭林不仅是他家致富的“聚宝盆”,更是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希望所在。“自从把梭梭围栏封育后,这里的风沙要比过去小多了。”他坦言,在致富的同时,还能为家乡的环境生态保护做点贡献,是一举两得的事。

  郭新军的努力换来了回报,他连续多年被盟、旗政府和林业等部门评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个人”;在2012年度被盟委、行署评为“首届阿拉善英才”荣誉称号。

  现如今,爱学习勤思考的郭新军又在琢磨。“我想,下一步要多加强合作社成员的技术知识培训,壮大合作社成员队伍,使更多的农牧民受益。”谈及未来规划,郭新军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治沙带动致富,特色沙产业走出新路子

  放下羊鞭开始种植梭梭和接种肉苁蓉,不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大家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如今在阿拉善,像郭新军一样的农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增收致富的不在少数。

  郭新军所说的肉苁蓉,也成为阿拉善盟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产业。

  近几年,阿拉善盟围绕内蒙古建成“五个基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在推进生态建设中,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如今绿色产业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阿拉善盟一边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牧民大力发展沙草产业,一边大力实施沙生植物产业。在阿左旗巴彦浩特、吉兰泰、乌力吉等9个苏木镇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植物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还与上海绿地集团、维维集团等35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资规模达671亿元结合生态保护工程。

  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发现这里的梭梭、肉苁蓉等沙生植物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并结合系统工程理论,于1984年正式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几十年过去,钱老的理论在广袤的阿拉善大地上变成生动的实践。

  据了解,目前阿拉善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沙草产业发展的农牧民达1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到30万元。

  一个依托生态建设和沙海资源发展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特色沙草产业正在阿拉善大漠崛起。通过生态建设和沙产业捆绑发展,全盟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提高到2014年的10%—30%,牧草产量由亩均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一个天更蓝、草更美、民更富的生态链正在形成。(记者 白建平 张桂梅 曾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