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是可行的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2.5%左右,这是本世纪以来煤炭产量的首次下滑,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标志性进展。数据还显示,2014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3年的66%降至64.2%;同时,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则从2013年的9.8%提升到11.1%。
这一成绩面前我们仍要看到,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十分落后,能源结构仍然是中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尽管维持了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能源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等多重问题。概括起来,中国的能源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能源供给上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2/3,燃煤电力占电力总产量的70%左右;二是能源消费以工业消费为主,同样占到了总消费量的80%左右(2012年为78%)。
与美国相比,煤炭占美国能源消费的20%左右(2012年为20%,2013年为19%),占电力生产燃料来源的40%左右(2013年为43%),工业消费占总消费的20%左右(2013年为22%)。也就是说,如果把美国的能源结构作为标杆的话(由于体量接近,这一比较是合理的),中国的能源供给以低效率、高污染为主要特征,而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投入,而非用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让广大民众更多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与服务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工业结构也要从以钢铁、水泥、建材为主的生产转向技术含量更高、能耗水平更低的高端产品转变,要有更多的能源消费从工业生产投入转向居民消费。这就是经济增长新常态在能源领域的内在涵义。这一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
中国能源结构过度偏重煤炭,对环境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只有实现能源转换,增加低排放的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的供给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尽管有人担心能源转换带来较高的能源成本,但是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否则全民族都将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健康代价和长远利益。
去年11月出台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2%以内,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按照这一比例,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3%左右,而当前石油所占比例为18%(2012年)。很难想象石油消费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果煤炭比例更低,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目标值,则石油所占比例会超过13%。
尽管很多人对这一比例分配有所质疑,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国煤炭资源已经不再丰富。经过30多年的尤其是近十年的高强度开采,很多地区的煤炭资源都出现了开采难度加大、成本增加、资源储备减少的问题。同时,大规模北煤南运、西煤东运也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以石油换煤炭的问题。如果进口煤炭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单纯依靠国内煤炭资源确实无法长期保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由于目前近半火电厂的生产能力是近十年形成的,而火电厂的项目周期一般为三十年,要提前实现降煤指标确有困难。今后,沿海地区应加强煤炭的进口资源替代,多进口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甚至美国的优质煤炭,减少内陆地区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在经济总体减速和高耗能产品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实现减煤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要实现非化石能源的跨越性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0%(2012年),其主体是水电。但是水电的发展空间已经有限,要想达到2020年目标,最可行的办法是发展核电。然而核电的建设周期较长,不易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产能。
因此,我们更应该把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看作一个前进方向,即能源工作的目标是清洁化,主要手段是减煤和发展非化石能源。在减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煤炭的资源替代与清洁生产。此外,石油的清洁化对于减少大气污染和减轻雾霾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资源技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