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7年“限塑令”形同虚设白色污染我行我素

21.01.2015  10:31

  原标题:7年“限塑令”形同虚设白色污染我行我素

  为了减少“白色污染”, 2007年12月,我国正式颁布“限塑令”。2008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是否扛过了7年之痒?在呼和浩特市的实施成效如何?记者做了调查探访。

   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仍然“霸道”

  1月20日,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桥开发区的东瓦窑菜市场、保全庄农贸市场,发现菜市场中的塑料袋几乎都是最便宜的不合格塑料袋。在人民路、附中东巷等小街巷,卖油条、包子、馒头等食品的小作坊直接将食物装在超薄塑料袋里,“只要是免费送的,99%都是这种。”一位摊贩说。

  “限塑令”虽然已出台7年,但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仍然霸占着大部分的市场。“小摊点、小吃店用塑料袋装鸡蛋灌饼、麻辣烫、炒菜等高温食物的情况经常能碰到,对一次性塑料袋好像也没有监管。”上班族苏女士说。“买菜、买水果都给塑料袋,除了超市要收取一定费用,其它和以前的一样,没什么区别。”

  “每天光买菜装回来的塑料袋就有五六个,大一点的,我都用来当垃圾袋了,小一点的都扔了。”在保全庄农贸市场买菜的市民李明说。无论买少许黄花、几根葱还是其它蔬菜,经营户都会用塑料袋包装。商贩小王介绍:“目前市场流通的塑料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质地较厚,有颜色的,普遍用于装水产、肉类食品;另一种是质地较软的白色或乳白色的,一般会用作装蔬菜及水果等,因塑料袋较薄,一般商家都会套装两个以上。大量的塑料袋堆放在一起,走近后可以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对于这种刺鼻的塑料袋来说,降不降解一闻便知。”

   “限塑”为何困难重重?

  不少呼和浩特市市民坦言,对塑料袋的污染危害深恶痛绝,在“限塑令”刚实施的那几年,还真当回事购买布袋或者亲手缝制布袋买菜,但后来免费塑料袋又死灰复燃了。

  在“限塑令”面前,塑料袋的生命力为何这般顽强?大部分市民都认为,塑料袋具有方便、免费、可当垃圾袋用等优势,所以再一次将布袋打入冷宫。采访中,相关部门都坦言,“限塑”困难重重。

  不少便民菜市场的负责人表示,起初确实要求商户们使用环保袋,不允许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小商贩进入市场,还曾大力整治过一段时间。但执行了没多长时间,一些摊主看着监管不严又开始购买低价塑料袋了。商户们却表示:“市民习惯索要免费塑料袋,因为一天能省下好几元钱。”

  呼和浩特市玉泉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呼和浩特市一直在执行“限塑令”,目前大型超市和商场都执行的很好,主要是菜市场、零散摊位等执行不到位。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细则出台、没有处理和处罚办法,而且消费者买菜习惯、卫生和环保意识不强,也是“限塑令”受阻的原因之一。

  同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也表示:“要让人们和塑料袋这一‘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说再见,还是得从源头治理,其实降解塑料袋从技术上到价格上都已不存在问题,还是需要相关部门引导、鼓励消费者们拎起菜篮子、提起布袋子、主动拒绝接受白色污染。同时,加大对生产塑料袋的黑厂、小厂的整顿治理,限制或禁止塑料袋的生产和供给,加大对环保产品的扶持,提高可降解塑料袋的普及面。”(记者 赵弘 通讯员 蔺亚斌)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