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呼和浩特城市记忆正在消失
[ 导读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既是著名的文物专家,又是出色的规划名家。他多次来内蒙古,对内蒙古的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给予了关心、关爱与关注。
单霁翔的精彩演讲掌声不断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既是著名的文物专家,又是出色的规划名家。他多次来内蒙古,对内蒙古的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给予了关心、关爱与关注。尤其是,内蒙古的元上都申遗。1月16日,他又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会。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如不及时对现代文化遗存加以发掘和保护,我们很可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忘却历史。”当日下午,内蒙古博物院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单霁翔全程站立。
不可忽视的城市记忆
“近年来,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割裂、社区邻里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消失。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城市文化危机,必须在‘热发展’中有‘冷思考’,才能让城市建设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直言。
对于呼和浩特来说,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最多的是地上古建筑,其中玉泉区消失最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文物消失最快的时期。令人惋惜的是,呼和浩特市大量的清代古民居被拆除,旧城区大片的四合院整体消失。大召前街的费公祠消失了,连痕迹都找不到,包括“绸缎庄”等老字号也无“踪影”。这当中以呼和浩特市东尚义街最出名,已经消失的兰家大院,其由外院、中院、里院组成。在外院大门前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两扇沉重的木门上钉着两只铜环,人们来拜访时,可拍打铜环叫门。现在惟有元盛德保存完整、保持原貌。
一组数据显示,在“二普”至“三普”20多年时间里,呼和浩特市共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0处。其中,呼和浩特市四区消失文物118处,玉泉区40处,回民区18处,新城区29处,赛罕区31处。呼和浩特市5个旗县消失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分别为:武川县41处、土左旗23处、托县10处、清水河9处、和林县9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