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披锦绣 绿水润北疆

30.05.2018  16:01

  青山披锦绣 绿水润北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上篇)

  □记者 施佳丽

  5月28日,天刚蒙蒙亮,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马海明就来到保护区巡视。这段时间,很多往北迁徙的候鸟都来到这里休整。

  “今年水质明显好了,鸟也多了。”马海明怀里抱着他的长焦相机,指着不远处小声说,“看,那是翠鸟。

  一只翠蓝的小鸟一头扎进清澈的湖水里,湖面泛起小小的涟漪。“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正在“返老还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北疆大地变得越来越美。

  建设——厚植 “绿色之基

  站在高地远望库布其沙漠,一条条穿沙公路犹如人体中的一根根血管,盘活了整个沙漠地区。一望无际的沙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而不再孤单。

  走进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你会发现这里远比想象的还要漂亮:水鸟翱翔天际,野鸭栖息在随风摇曳的芦苇丛中;岸边灌木遍布,乘着暖暖微风,空气中满是生命的味道……

  “没错,就是大家口中的‘死亡之海’。经过30年的治理,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人自豪地向记者讲述着。

  数据统计,2017年,库布其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53%,年降雨量已经有400多毫米,超过500种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一年只刮了一次沙尘暴。可是,有谁知道,30年前,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只有3%—5%,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一年要刮50次沙尘暴,只有少得可怜的10种生物。

  库布其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我区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内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这里有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伦湖。同时,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特殊区位,赋予特殊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强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03%。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我区成功举办。我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代表国家接受了世界的检阅,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疆大地,正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草原牧歌欢唱……“三山两沙四区”的林业生态框架日益清晰,“绿色之基”在气势磅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植越厚。

  理念——凝聚“绿色之力

  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5月,正值兴安杜鹃盛放的最佳观赏期。放眼望去,花秀于林,熔岩嶙峋,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日,中国气象局授予阿尔山 “中国气候生态市”荣誉称号。至此,阿尔山又多了一张响亮名片。“国家气候标志”是由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气候宜居、气候生态、气候品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气候品牌的统称,是衡量一地气候生态资源综合禀赋的权威认定。在气候生态类全部35项评估指标中,阿尔山所有指标均达到优良等级,其中31项为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阿尔山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阿尔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视绿色为底色和价值的内蒙古人深知,内蒙古最大的潜力在于生态,在生态保护大格局之下,还要走出绿色发展新棋。

  几年前,大青山脚下还是乱石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企业遍地。虽然大家的腰包鼓了,丢失的却是秀美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在一片质疑声中,呼和浩特市幡然醒悟,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大刀阔斧,坚决对污染企业按下停止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采挖砂石的落后生产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今,大青山前坡已经成为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首府后花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无论是在深入推进绿色内蒙古建设长远大计中占据一席,还是部署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都有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都是在行动层面算大账,精心调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两者间精细的平衡。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7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8.6%,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3%,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这些数字的变化,让我们越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美丽内蒙古的美好远景。

  制度——锻造“绿色之尺

  距呼伦湖301管理站以东几百米处,一条70米宽的引水通道将海拉尔河河水从34公里之外源源不断地引入呼伦湖。同时,湖水外流通道的新开河河道清淤后设置了闸门,增强泄水能力,加大活水补充和交换能力,实现水体循环。

  一大早,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李治国就来到电脑前,用远红外高清摄像头查看呼伦湖湖面情况。“目前湖区水域面积稳定在2050平方公里左右,实现了国家确定的恢复保护目标。在2017年全市面临大旱、降水量较往年平均偏少30%以上的情况下,当年8月呼伦湖水域面积依然保持在2051平方公里。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对维护呼伦贝尔草原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实施,对呼伦湖进行5年休渔限产,制定每年1000吨捕捞限额。呼伦湖周边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1268万亩草原被列入禁牧范围,4313万亩草原被列入草畜平衡范围,有效保护了环湖天然草原,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锻造一把刻度精准的“绿色之尺”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重塑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

  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以考核促进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将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实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

  体制改革成果显著。6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保护,10.2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先行开展森林和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3个林场2014年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已经完成;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明确84项追责行为。

  法治建设快马加鞭。新环保法增加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被赞“环保法终于长出了牙齿”;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正在制定中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将成为防治土壤污染的一把“利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印刻在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上。执着的生态坚守,让我区的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崭新局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打底,理念刷新,内蒙古这方浸润着深厚感情的热土,正聚力而行,其景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