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遗过大年” 中外游客感受传统中国年
图为社火秧歌。张玮摄
社火秧歌、捏面人儿、舞龙、脑阁……13日,“首届非遗中国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拉开帷幕,中外游客在春节非遗项目中感受浓浓的传统“年味儿”。
开幕式现场挂满红灯笼,太平鼓舞、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大人们跟着秧歌队扭起来,孩子们举着面人儿欢呼雀跃跳起来,一片欢腾。
游客们也纷纷加入其中。来自山东的曾庆钰跃跃欲试想要参与到太平鼓舞中,他说:“这般热闹像是回到小时候过大年,姥姥剪窗花、捏面人儿,妈妈缝新衣、粘灯笼……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年!”
图为脑阁表演。张玮摄
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兰毅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非遗中国年’这项活动从农历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通过‘品·非遗美食’‘鉴·非遗文化’‘赏·非遗戏舞’等7项非遗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国游客重拾传统‘年’文化,让外国游客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
“什么是中国年?它不光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代代传承,让这份文化变得越来越厚重,而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它逐渐变轻薄。”65岁的陈月喜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脑阁的传承人,活动当天,陈月喜指了指自己肩上“脑”着的外孙女如是告诉记者。
韩国留学生朴恩焕和同学一起来感受中国年,对于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颇感兴趣,他说:“我好像突然明白春节为什么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了,它凝聚了太多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希望面塑老师下学期能走进我们校园,让我们年轻一辈也有机会多学习传统文化。”
图为开幕式现场非遗传承人拜大年。张玮摄
呼和浩特市政府官方表示,首届非遗中国年活动以文化交流、展示、互动为主,将非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据悉,活动期间,还将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活动、传统春节系列活动体验、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互动展销活动等23项非遗中国年系列活动。 (记者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