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漂洋过海”——“一带一路”内蒙古风系列报道(五)
穿越时空隧道,历史与今天不期而遇。
驼铃声声、帆影点点,曾经的丝绸之路,印满了层层叠叠中国商贾的足迹。今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更为激情地展示开放的姿态,一个个大项目在海外落地生根。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内蒙古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一样铿锵有力。
2014年11月21日,伊利集团备受全球瞩目。这一天,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西兰时任总理约翰•基共同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
“一带一路”倡议,为伊利集团“全球织网”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3年,伊利集团启动建设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总投资额高达30亿元。2014年,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年产47000吨婴儿配方奶粉,年消化当地的原奶72万吨。
就在今年3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揭牌。该项目被认为是中新两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因为其“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智慧”的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典范。
2017年3月27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新西兰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的西方国家。
“企业在做足中国市场的基础上,要做大做强,势必要走出去,整合全球自然优势资源。同时,借助国际资源优势达到创新目的,再反馈回国内实施落地,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让企业真正融入国际市场。”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说。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是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基因传承。这种传承,漂洋过海,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沿着海上丝路南行,在距离中国北方几千公里外的柬埔寨,来自内蒙古的建设者们给这个古老国家增添了新的生机。
2012年,鄂尔多斯鸿骏柬埔寨电力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6.6亿美元,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39亿美元,累计上网电量44亿度,占柬埔寨整个国家电力供应的25%、火电供应量的80.2%。
“该项目是目前我区境外投资项目最大也是最成功的绿地投资项目。”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郭刚介绍,这一项目对柬埔寨的电网稳定及优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力地保障了柬埔寨人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减少了柬埔寨从越南、泰国买入的高价电,降低了居民和企业的用电成本。
发挥优势,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内蒙古输送“光明”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
在闻名历史的万里茶道上,一条220千伏的输电线路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一直向北延伸至蒙古国南戈壁省的奥尤陶勒盖地区。
“这是目前自治区向境外供电的最高电压等级,也是自治区7条对蒙古国电力外送通道之一。这些电力外送通道的建成,有效解决了蒙古国边检和居民用电的难题,尤其对蒙古国矿区用电起到了保障作用。”内蒙古国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建伟说。
更令人振奋的是,5月12日,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内蒙古电力又谱写出中蒙两国能源电力领域合作新篇章——内蒙古国合电力公司与蒙古国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为期6年的《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矿项目购售电协议》。
一个个大项目成功“走出去”,让内蒙古与世界的距离如此接近。与俄罗斯毗邻的满洲里,更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满洲里联众集团承接的自治区首个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建设项目——《中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项目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这一规划的实施,与该集团正在打造的中俄林产品跨境电子交易平台联手,将成为贯通俄罗斯与中国林产业的经济纽带,对促进中俄林产业合作模式由利益共同体转变为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满洲里诚林公司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建立的农产品分拨中心,把从中国运来的鲜活农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分拨到俄远东大部地区。这一中心,每年能周转80万吨水果和蔬菜。
“企业能成功‘走出去’,政府给予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联众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张羽说。
“为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我区把贷款贴息、前期费用、资源回运、扩大投资、承包工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对外劳务合作、海外投资保险、对外援助、安保费用等多个方面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内容。2012年—2016年,自治区商务厅争取到商务部和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1.95亿元,支持重点境外投资合作企业87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郭刚说。
在各级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内蒙古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2016年底,我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开展境外投资,意向投资项目404个,占全区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73.32%;协议投资总额56.08亿美元,占全区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的51.22%。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内蒙古的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走出去”,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拥抱世界,实现共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连英)